马上注册!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来源:劳动报
       喧嚣的街道,匆忙的行人,往往是都市给人的第一印象。随着申城夜经济的兴起,有这么一群人,再度回到人们视野。他们以街巷为舞台,以行人为观众,或为生计、或为兴趣、或为解压,快意拨弦、随性而歌,他们就是街头艺人。
受疫情影响,他们中的多数人已经数月未“开张”,有人无奈转了行,有人靠着过往的积蓄苦撑到现在,有人虽然已经重返街头,却依然要在表演后骑着电瓶车横跨市区,凌晨两点钟才能到家。个中冷暖或许只有他们脚下的那方土地知道,那是他们的舞台,也承载着他们的生计和梦想!
>
两小时进账2000元
下班后是打赏高峰期
一个话筒、一只音箱、一把吉他、一平方米的“舞台”,夏日的傍晚,经历了数月的等待,街头艺人杨宇终于重返街头。繁华的淮海中路旁,不少行人停下脚步,跟着他一起哼唱。
80后的杨宇是个典型的北方汉子,十年前来到上海。成为街头艺人之前,他做过教育、快递、餐饮等多个行业,因为一直怀揣着音乐梦,两年前,30岁的杨宇决定勇敢追梦,于是走上街头开始唱歌。
尽管只是一方小小的舞台,但两年来,杨宇的歌声还是吸引了不少“路人粉”,常常开唱半小时就能引得数十位行人驻足。采访当天,记者在淮海路看到,单是一首《成都》唱罢,就有8位路人上前为杨宇“打赏”,现金、扫码加起来约有400元。
杨宇告诉记者,很多听众都是路过的行人,下班后的时间段是打赏高峰期。“大家忙了一天,可能这个时候,路边的歌声更容易吸引他们吧。其实,街头表演和许多文艺演出一样,也有‘人间烟火味,最抚凡人心’的特效。”杨宇说。
或许是因为疫情期间“宅家”太久,大家特别渴望从街头的灯火中感受城市文化气息。采访当天,杨宇的人气特别高,打赏也越收越多,两个小时里有近2000元进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