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发布新帖
查看: 1386|回复: 1

[图游天下] 【出境游】厄瓜多尔 睡在火山旁边的国家

发表于 2010-10-9 10:12:06 | 查看全部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导语】:厄瓜多尔是个神秘的南美洲国家,那里有古印加帝国的文明、亚马孙的原始部落、西班牙的殖民文化、奇妙的赤道风光……厄瓜多尔首都基多号称“世界中线之城”,因为赤道从中穿过。基多还是个“火山之城”,那里的人们整天都活在随时都会喷发的火山旁边……
【关键词】:基多旅游 厄瓜多尔旅游
1.jpg
这看着未免有蛮荒之嫌的地区主要出产畜产品和南美牛仔文化
  火山威逼下的基多
  由哥伦比亚陆路进入厄瓜多尔,是顺理成章的走法,边界是一条山溪,泛美公路跨溪而过。从印加帝国时期,到殖民统治时期,再到今日,这都是安第斯山上的南北要途,说是天路亦不夸张,海拔都在两千几百米以上,而路边山峰超过四五千米的比比皆是。“火山大道”名称因此而来,那些奇耸的完美锥峰,一概都是火山。
  开往基多的巴士驶过深绿色的山,驶过边缘不清的云块,这看着未免有蛮荒之嫌的地区主要出产畜产品和南美牛仔文化。美洲的畜牧业自打被西班牙人带来,影响堪称隆重深远,南到阿根廷的潘帕斯草原,北到得克萨斯,各国牛仔们都可以说是卡斯蒂利亚人的徒弟。本来美洲没有牛这东西,哥伦布第二次美洲之航,就跟诺亚方舟似的,载来了好些牲口夫妻,猪马牛羊鸡狗,一半中国人的生肖都在船上。其结果是,当今的安第斯山里但凡海拔高点的,处处可见牧场,一眼望去淡烟疏雨,何其广阔。这里的牛仔跟美国得州白人牛仔大有不同,他们低调、土气、沉默,衣装没那么华丽,但绝不等于不凶猛不浪漫。在这种远离政治中心、利益中心、表演中心的地方,他们展露的是生活的本貌和朴素追求。路边民房的墙壁上画着切·格瓦拉那张著名的贝雷帽肖像,路口立着我看不懂的成组大型雕塑,村子上空悬着简陋的钟楼。接着,一座庞大火山锥横空出世,公路崇拜地绕它转了半圈。那是卡扬贝火山,赤道正好从山体上通过。我来到了南半球的基多,厄瓜多尔的首都。
  对基多的期待,开始于2007年读加西拉索·德拉维加的《印卡王室述评》,得知基多是印加帝国后期的北方首邑。印加王征服了基多王国,娶了国王的长女为妾,并让庶出之子继承了基多王位。这个出格举动是够出格的,直接导致了印加帝国内战,不久灭亡于西班牙人之手。我行行复行行前往基多的征途上,脑子里总有一幅石块垒成的古城的图画。其实古城基多在西班牙人发动攻击时已被印加守将主动摧毁了,后来的基多完全是不折不扣的殖民城市,有一个中心老城区,里面有山一般隆起的大教堂,街道如棋盘横平竖直,排着一个个四合院府邸。现在的基多早就溢出了老城范围。有一张很美的照片,是几个人坐卧在山上的茵茵草地,俯临基多城。这种观景点在基多有很多处。这个山城海拔2800米,位于皮钦查火山下的山谷里,谷中丘陵起伏,通道时宽时窄。溢出老城的那部分基多,越往远处越不顾城市规划师的悲愤,站在高处一看,建筑物翻滚蔓延,像打翻的一大锅杂拌粥,淹没掉一座丘陵又一座丘陵,扑向迷蒙的远方。若赶上个阴云密布的天气,俯看这景象真没多少诗意画情,反而勾起关于人类稠密聚居地的所有不良联想。
  上午10点,我从旅馆往坡上走了两个街区,恰遇总统府前的广场正举行一个仪式,两队士兵手持长矛,没错,就是原住民的那种光溜溜的不带任何装饰物的削尖的长棍子,踏着鼓声,庄严地分列行进。关于这个仪式,我没看见任何资料里有介绍,它让我分明感觉到,这是一个珍视和强调美洲自身传统的政府。没错,现任总统科雷亚正是南美排名靠前的左翼斗士之一。
2.jpg  
赤道碑是一个不得不提的目的地

  赤道碑是一个不得不提的目的地。虽然赤道穿过世界上十多个国家,但是用“赤道”作为国名的,只有厄瓜多尔一个。其实零纬度并不是一条刀劈斧砍那么精确的线,它是环绕地球腰部的一条带子,在周长4万公里,并非绝对圆形的地球上,把赤道用油漆画成一条可以两腿分跨其上的细线,在旅游业是不得已而为之,在科学上却只能算是骗局。我做了功课,知道除了基多城北的“世界中线之城”这个景点,基多附近至少还有另外的两个赤道碑,我在互联网上找到了它们,发现它们各有各的纬度,有的位于互联网指示的零纬度之南,有的之北,差的不多,顶多也就百八十米,但相对关系披露了它们几位不在一条直线上,就算互联网上的地图有误差也抹煞不掉这个简单事实。做了功课再去看赤道碑前进行的那个水盆漩涡的表演,发现自己真是多事。这个表演早已寰宇闻名,是世上最给人快乐的把戏。
  那天我在“世界中线之城”,赶上一个名流汇聚、美人云集的公益活动,台上有唱有跳,台下一大帮中学女生对着偶像尖叫不止。猎猎劲风里,盛装的舞蹈演员身上飘带飞扬,凝重地走过我仰视的镜头。这时候,谁还在乎赤道那玩意儿究竟在这一块或者那一块水泥板下?
  “世界中线之城”的附近就有好几座火山。当一个人深知自己生活的空间完全是火山活动造就的,并且这种活动还日日夜夜发生在身边可感知的近距离内,那些喷烟吐火的现象就是脚下土地的成因,我不知道本地人会不会因此有一种我们触摸不到的对世界的理解。毕竟我们没每天看着河流在海上淤积出陆地,但安第斯山的人民呢,每天都在看火山颤抖、冒烟、咳嗽,有人仓皇而逃,转眼又回到家里安然坐下,而火山正在酝酿着下一轮咳嗽,其间是个怎样的对生命思考的逻辑?这些大地深处探出来的烟筒,高耸在高原之上,又像一群坐在长空下的巨人,遥相闻望,高谈阔论。基多南北大约250公里的区段上,几十座火山构筑了一条走廊,听起来就是旷世奇观。
3.jpg  
安第斯山的人民每天都在看火山颤抖、冒烟、咳嗽……

  其实对于一般的行路者,能直击的壮丽奇观有限。从基多的长途车站出发,火山锥一个个出现在路边的民房后,随着汽车行驶,这个退去,另一个到来。外形挺拔的是年轻火山,完美锥形是它们的青春标志;圆滑低伏的是老火山,已被岁月侵蚀的脾气融通。可那几个最高耸、最有表演欲的火山,未必站在公路边,即便视距可达,它们又常常被云雾笼罩着。值得欣赏的不仅是火山外形,还有因它们而形成的湖泊、河流、肥沃原野和丰富的生物资源,那都需要强大的野外能力,如徒步、登山、野营,以及时间、设备、训练和结队。火山大道至少有十座火山具有优异的观赏性,厄瓜多尔真是何其幸运!
4.jpg  
亚马孙盆地
  雷电鞭打着的亚马孙大门
  我出现在安第斯山东麓、亚马孙盆地的边缘,有一半是基多长途车站的售票员造成的。我在那儿犹豫买哪张票,她窗子里一声招呼,我就买票上了车,为自己终于离开基多而心有雀跃。基多阴了多日后突然放晴,仿佛也在庆祝一个傻小子的离开,这家伙远道跑来,却不喜欢它的教堂,它的一锅粥城市。中巴行过许多破糟糟的高原小城镇后,经过安巴托,进入了一条山沟,迎面一座俊俏惊人的火山锥,仰视看不到顶端。后来我查的是Tungurahua,一座活火山。本来车票是买到班纽斯,一个相当于北京郊区的野三坡、十渡之类的地方,但我没敢下车,村里村外遍地英雄,再没任何插脚之地,烤肉浓烟滚滚,音乐狂暴,我只得继续前进。60公里后,路过亚马孙军区的军营,河对岸正雷电大作,直接朝着地面反复攻击。半小时后,我一个人站在前方再无高山的平地,饭铺里飘出鱼汤味。真的是亚马孙了。
  当年,印加人基本上把自己的版图控制在安第斯山上,他们没能成功地进入低地丛林。西班牙人也没能在低地丛林里有规模地开拓定居。这安第斯山和亚马孙盆地交界的一线,就成了西班牙人定居地的前哨。从地图上清楚看出,定居点都沿着各条山沟里奔出的河流分布,众河最后汇成了亚马孙河,定居点在山麓停步了,少数几条路伸出了没多远也就消失了。再往前,就是低地丛林部族的天地,那是长矛、吹管、木薯、微缩人头的天地
  普约(Puyo)这地方有亚马孙大门之称。海拔高度还有900米,比起山上的冷峭已是温润得多,非常舒适。火山耸立在高原上面,见不到它们的全貌。夕光中的普约镇愈发显得相当边缘,既是高原的边缘,也是丛林低地的边缘。雷电穿行高原上的云层,却没有雷声。这个边缘的镇子安宁如斯。
5.jpg

这个边缘的镇子安宁如斯

  时下不是旅游季节,全镇似乎只游荡着我一个外人。我在普约的第二天访问了一个植物园,园子主人是美国人克里斯,18年前来普约住下,娶了个舒瓦(Shuar)族老婆。两口子办了这个园子,卖各种植物汁液,宣称有听起来简直无所不能的药用,从妇女病到胃肠病到头疼脑热,包医。这是真正的草药,克里斯认为传统的根子直接来自中国,在美洲采纳了很多本地植物,这就叫同源异流吧。克里斯的植物园里筑起两座黑黝黝的木屋,分别模仿两个部族的居住环境,他在里面给访客介绍部族习俗,举着长矛在我脖子两边戳来戳去,模仿舒瓦男人如何威吓打他老婆和财产主意的来宾。他说,舒瓦男人娶妻多达15个。我倒,不怕累死啊!我问:“养活15个老婆不是个轻松差事吧?”他说:“对,要工作很辛勤才行。”我还有一个问题没问出来:一个男的娶15个老婆,那就有14个男人没老婆,除非这个部族有大量溺杀男婴的习惯,否则婚姻习俗上表现出了族人的社会地位极度不平等。终于,在我不信任的眼光下, 克里斯解释说,现在的舒瓦男人最多也就娶4个老婆。
  从普约出发的丛林旅游涉及7个部族,基本程序是:导游领着客人先坐车,后坐船,最后进入部落村子。镇上几家旅馆都兼做导游生意,图片板展示着一排排裸体村民和游客的合影,这是我决定不继续前进的一个原因——不能接受把人家独特的生活习俗当作消费品的旅游方式。虽则裸体传统于部落而言没什么不妥,但这些和外界接触的原住民实际上在生活里已穿上了衣服,为了赚钱和搞好接待工作,会吆喝着一起脱光了客气一番。等你走了,人家再捣腾一通穿上,作秀的成分太浓厚。
  旅游手册描写某个地方爱用一个短语“慵懒小城”。这短语具有蛊惑力,跟念咒似的拘着人往那边挪步,不过至少有一半“被慵懒”的小城实际上都是车马喧噪、飞尘蔽日,马卡斯倒是个例外。那天我坐车进城,真的两分钟内就被带进了这高原与低地交界带的时光旧梦里。 女人们穿着普通廉价但色彩格外娇俏的衣裤,招摇地走在宽阔的石块铺成、汽车稀少的街上。
6.jpg  
马卡斯倒是个确实的慵懒小城


  低地丛林的绿风,高原雪水的凉爽,混在一起拂面而来。坐在教堂前带有余温的阔大石阶上,身倚矮墙,看对面山顶的白色圣像在渐浓渐厚的夜色中突显成一个有形状的白斑点。7点,钟声屡次召唤,才有三四十个人来做祷告,他们走路轻轻的,彼此轻声打招呼,以至于我现在记不起钟声之外的声响。风那么富含抚慰意味地荡漾着,让我如沐幸福。不用担心被人盘问驱赶,没有扰攘,我独自坐拥地球背面这片离家两万公里的陌生天地,在安第斯山疲乏地奔波了50天之后,我有种释然,哪里不可以是家呢?
  沿着山麓有一溜这样的村镇。它们有的像普约、马卡斯这种正开始发展起来的,但大多数则沉睡在几百年时光里。我走下去,直到接近厄瓜多尔和秘鲁边界的萨莫拉。从中巴车的窗子看这些村子,就像老电影场景,随时应该冒出来一个英俊的殖民男人和一个幽怨又坚强的长裙子女人,身后跟着他们的仆人。那些路边房屋的廊柱,看上去10年都没人倾身靠过了。那些门窗钉死的店铺,会再打开吗?尘土里的阳光,阳光里的一盆花。教堂依旧是村里最显眼的建筑,而这教堂小到匪夷所思,实际上只是这户人家的二楼添了个尖顶,但足以证明宗教不可或缺的地位。路边村子大多是白人和梅斯蒂索人的,原住民仍然躲在树林和山谷的深处,虽然有的村子路口大张旗鼓摆出了舒瓦人手持吹管的雕塑,但那一定不是舒瓦人自己的主意。另一点值得指出,这一带的闭塞和贫苦,提供了厄瓜多尔激进左翼团体势力活动的群众基础,他们反对外国资本掠夺本地资源(石油、矿产)和制造污染,反对阶级压迫,我在一个美国游客拍的照片里,看见了萨莫拉群众聚会上的镰刀斧头旗帜。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0-10-9 10:13:50 | 查看全部
1.jpg
在今天厄瓜多尔的安第斯山上,保留了丰富多样的原住民文化板块。
  卡尼亚尔,波浪冲成的碎片
  当年印加帝国征服基多王国的时候,爱把一些桀骜不驯的部族迁移到帝国内地,派遣一些印加人来到新征服的地盘,这一招,在印加帝国的征服史里屡试不爽。因为基多王国本来就有众多部族,习俗各异,而印加人没多久就被西班牙人打垮了,对当地部族的同化行为停止,在今天厄瓜多尔的安第斯山上,就保留了丰富多样的原住民文化板块。我没法清晰辨识哪种服装是印加人的,哪种是某个部族的,何况后来的500年,大家都接受了西班牙人影响,以及新时代的产业、城镇化影响。但无论如何,发现和欣赏差异本身就足够叫人愉悦。
  萨拉古罗是厄瓜多尔中部的一个山村。村庄的建筑布局是典型的殖民地样式,但居民据说是来自的的喀喀湖的印加人,那是印加人的起源地,他们是作为贴心的子弟兵,被国王派遣驻守祖国边疆。就像新疆伊犁的锡伯人,他们的老家在东北,被清朝的皇帝派到伊犁去平叛,并永远驻扎下去。住在萨拉古罗的印加人,就是印加帝国的锡伯人。
  安第斯山上的原住民部族的服装,往往有个自己的主色调。西尔维亚的人是蓝色,集市上涌动的人群好像蔚蓝的海波。库斯科的人喜欢红色为主,萨拉古罗的人主打黑色。那天我连人带包从车里蹿出,落在村里的土街上,见他们坐在墙根尘埃里集体扭头瞧我,眼前一黑,传达了一种尊贵气质。女人裙子,男人七分裤,男女都穿皮鞋、短上衣,窄边圆帽,他们从容不迫走在萨拉古罗的街中,女人手里举着纺线的家伙,一边走路一边纺线,满街女人全都组照似的一个姿势。四周的乡民乘坐一种粗犷的油漆斑驳的大鼻子大巴进村来,汇聚到市场大棚,车身是开放的,每一排座位的右端是一个供人上下的开口,人们从车里下来时,出现一种满车翻腾奔泻而出的态势。
2.jpg

这个厄瓜多尔中南部的中心城市阳光普照
  从萨拉古罗翻过一片高山,最终以柔和温馨的昆卡作为安第斯山旅的最后一站,我感觉非常圆满。这个厄瓜多尔中南部的中心城市阳光普照,又完整又灵巧,又传统又新潮,没有现代化标志的玻璃幕墙,也绝不陈旧破败,一切都被日常生活所需良好地维护着。
  早晨从四楼餐厅窗子看下面市场将要开张的盛况,注满每一寸空间的太阳光中,一切都生机勃勃。喧闹升腾而起,各颜色的披毯穿过路口,殖民时代建筑物的白墙反射的光线如此之强,以至于照相机的高亮提示频频闪现。早餐本身很简单,两片面包、一杯咖啡、一份煎或炒的鸡蛋,不过这个俯瞰市场初开张景象的机会却是别的旅馆少有能提供的。鸽子群也不失时机地飞翔,远处山岭仍遮在雾霭里。随着周围高楼投在广场的影子缩短,昆卡炎热的几个小时即将开始了。我彻底摒弃了教堂,一个都不参观,信步而行。一个卖果汁的女人使劲朝我示意。我买了她的果汁,她还在着急,终于让我明白她在提醒我防范照相机被抢。昆卡有些别致的、温和乡土的特质细节。原住民文化博物馆里主要是石器和陶器,藏品本身平平,倒是那个欢迎你坐下读书的雅致小院,远远超出了一般意义上的博物馆,更像是个书吧。它临街的门锁着,门上有条子:要参观按门铃。按了,里面姑娘立刻出来开门,门票2美元。很难说是倨傲、排斥或者防范,每个进入的人,都会有种进入自己人圈子的亲切感吧。另一个地方也照此办理,是一古董店,门上告示:“此乃古董店,要看古董按门铃三次。”
  厄瓜多尔各城市名列前茅的博物馆,都是中央银行办的。由金融机构办文化事业,这传统也来自欧洲,16世纪30年代就有德国的金融家资助探险队从委内瑞拉进发到哥伦比亚的山里寻宝,后来由银行资助的探险行动也老是络绎于途。昆卡的中央银行博物馆十分精彩,其中第三层是民族生活和习俗,各展区内容丰富,布展精巧,镇馆之宝可能得算两枚舒瓦人的缩头术真品,把真的人头去掉骨头,缩到拳头那么大,毛发、眉眼一如原状。博物馆大楼的后面是一大片印加建筑遗迹,这是兼具行政、军事、宗教、天文观测功能的综合设施,坡下河边的花圃里还保留着灌溉渠,呈现某个星宿的形状。印加人的建筑特点是大石块垒,气势磅礴,给后世的民工拆取材料提供了宽宏大度的便利。
3.jpg  
印加人的纺织技巧

  昆卡北面大约50公里的一个叫卡尼亚尔的地方,在印加人、基多人、西班牙人纠结嘶喊的岁月中,上演过动荡繁复的戏剧,那是胡萝卜加大棒、雄心和失望、猛进和惨败的舞台。考古学家还发现了远远早于基多王国的文明遗迹,真是个纵览历史风云的所在。卡尼亚尔的高山之巅,有个印加大道的驿站遗址,山原上还有一段存留如初的印加大道,有些人专门来徒步行走。火山观望过人们脸上涂满吓人颜料进行的战斗,也看着这些背包客的踽踽脚步。从卡尼亚尔返回昆卡,大巴穿过周日集市,热烈纷杂的色彩叫我惊艳!看过库斯科、西尔维亚、萨拉古罗人们服装的强悍主色,突遇卡尼亚尔的五色斑斓,暖融融的波浪充斥所有的街巷,在每个街角吞吞吐吐、流出流进,把我几十天的观察探求一霎间冲成碎片,条理无存。所有踯躅在安第斯山间的行旅片段在此刻也恍如融进了缤纷的万花筒,迷离而绚烂。
4.jpg  
厄瓜多尔人民质朴,但在偏远、贫困地区最好避免天黑后旅行。
  旅游攻略:
  注意事项:厄瓜多尔人民质朴,但在偏远、贫困地区最好避免天黑后旅行,抢劫消息时常传出。不要贸然和当地人谈论政治话题,不要贸然对演讲等活动中的人拍照,以免发生误会。若要深入亚马孙部落地区,必须有当地向导,他们是部落信任的人。
  语言货币:官语是西班牙语,说英语的人不多。预先学些西语单词很有益,比如厕所、热水、果汁、鸡蛋等。 官方货币是美元,一元和一元以上用美钞,辅以厄瓜多尔的硬币,其面额与美元硬币的一样,连尺寸和重量也一样。信用卡不方便,尤其外国信用卡更不方便,多数商家不接受,有接受的则往往加收高达百分之十几的费用。
5.jpg  
官语是西班牙语,说英语的人不多。

  用餐:豆饭为主,口味不辣,没有墨西哥餐里那些隐藏的黏乎乎、稀嗒嗒的被玉米面饼包裹的辣椒陷阱,也没有太过丰富多变的口味。中餐馆招牌上会写着Chifa,这是南美洲的中餐馆都用的招牌。
  交通:长途巴士系统干线路况良好,如果愿意来尝试自驾,走干线道路最保险。主要的国内航空公司有Tame(念作“他密”),各主要城市之间有航班,管理不错。特别提醒:2009年基多启用了新的长途车站,但资讯上更新得较慢。基多的老机场就在城里,很方便,新机场2010年投入使用,请关注新信息。基多的国际机场对离境旅客收41美元的离境费。时尚旅游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注公众号
QQ会员群

Copyright © 2021-2025 中企互动平台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相关侵权、举报、投诉及建议等,请发 E-mail:bztdxxl@vip.sina.com

Powered by Discuz! X3.5|京ICP备10020731号-1|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080号

关灯 在本版发帖
扫一扫添加管理员微信
返回顶部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