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发布新帖
查看: 786|回复: 0

“嘲讽式感谢信”是对“帮扶”误读的回应

发表于 2020-7-31 11:26:01 | 查看全部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南方日报张 翼

近日,两封甘肃榆中学生写给天津学生的嘲讽式“感谢信”在网上引发关注。信中,榆中学生称“感谢你们寄给我们的文具,但我们并不需要”“自责认识了你们”“你们信上说我们这里是用砖头当板凳,对,没错”……榆中教育局回应称,两地学校有结对帮扶,学生交流中起误会,闹了恶作剧,已对当事人批评教育。

关于“嘲讽式感谢信”所折射的“一对一”帮扶两端的认知错位,不必从感恩与否的层面过于较真。帮扶结对的前提是尊严对等,谁也不是谁的成长镜像。就像某知名电视节目一样,城里乡下孩子互换身份,玩一出城市主体叙事背景的“变形记”,归根结底还是没有守住尊严对等这条底线,穷乡僻壤和穷孩子们也就不自觉地成为了讲述都市少年“流浪记”的背景板。

说回这封“感谢信”,其表达的情绪很有“贫困地区”普通群众和孩子们真实心理代言感,到底是谁或者什么样的话语环境,造成天津的孩子们觉得甘肃榆中的孩子“很穷”,以至穷到拿砖头当板凳的地步?这样的“手拉手”,不过是一方高高在上,另一方不舒服地接受一堆当地也能买到的文具,是难以感到彼此手心温度的。

有人说这可能是相关帮扶机制两端的人没有深入沟通、实地探访,只不过是坐在空调房里拍脑袋敲定的一个“活动”而已。这有一定道理,但也表现出城乡之间、不同地区之间孩子们对彼此的生活实境并不了然,老师和家长亦如是。“穷”的不是价值层面的过度想象,而是理性上的方位不清。

“手拉手”重在心相通,彼此“看见”、取长补短、共享童年,而不是要城里孩子拿着家长买的东西“捐献”给乡下孩子,从而确立一种“扶危助困”的优越感。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注公众号
QQ会员群

Copyright © 2021-2025 中企互动平台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相关侵权、举报、投诉及建议等,请发 E-mail:bztdxxl@vip.sina.com

Powered by Discuz! X3.5|京ICP备10020731号-1|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080号

关灯 在本版发帖
扫一扫添加管理员微信
返回顶部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