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发布新帖
查看: 185|回复: 0

人才“柔性流动”造就“机遇之城”

发表于 2020-8-1 19:40:32 | 查看全部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劳动报讯 上海人才总量近500万!从“柔性流动”到“机遇之城”,实现自我价值越来越容易。
  不拘一格引人才、用人才!上海“磁场圈”正越来发挥其独特的魅力。 最新的数据显示,目前上海人才总量超过488万人,1504人入选“上海领军人才计划”,3704名留学人员入选“上海市浦江人才计划”,来沪工作创业的留学人员达16万余人,在沪外国人才总量超过22万人。
  如今,只要你有能力,就不愁在上海发光发热,实现自我。
  时光回溯,现在的人们或许会惊讶地发现,曾几何时,在上海“找工作”并没有那么容易,渠道也曾非常单一,但随着时代的发展、城市的进步,上海渴求人才的脚步越迈越大,这个城市的大门也随之逐步敞开。
>

  一池“深水”要流动
  1996年,上海市人大常委会通过《上海市人才流动条例》,这是上海第一个涉及人才的地方性法规,为人才流动的两个主体、中介机构和政府行为做出了明确规范。
  退休前时任上海《人才市场报》资深记者的王本德,至今对这一条例印象深刻。
  “1994年时,江苏省出台了全国首个人才流动条例;2年之后,‘上海版’应运而生。”王本德如此表示。
  这个条例,对于当时的上海,究竟有着怎样的意义呢?
  “上世纪80年代时,自己想要找工作,是件非常难的事情。”王本德回忆道,由于受到计划经济时代的束缚,工作更多是“分配”而不是能“选择”,“很多人尽管心有所属,但却困在原地。”
  上世纪80年代一项调查显示,上海1万多名专业技术人员中,有三分之二的人才作用没有充分发挥。
  “一池深水‘流’不动。”王本德如此表示,要破解这个问题,唯有通过市场调节、配置。在这一条例出台后,上海市政府连续颁布7个有关文件,涉及对专技人员中实行聘用合同制、允许专技人员辞职、允许单位辞退不合格的专技人员等,这一切无不彰显着上海的态度——门已打开,人才交流开始“融冰”。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注公众号
QQ会员群

Copyright © 2021-2025 中企互动平台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相关侵权、举报、投诉及建议等,请发 E-mail:bztdxxl@vip.sina.com

Powered by Discuz! X3.5|京ICP备10020731号-1|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080号

关灯 在本版发帖
扫一扫添加管理员微信
返回顶部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