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发布新帖
查看: 77|回复: 0

人工智能时代还能学语言类专业吗?

发表于 2020-8-1 21:33:27 | 查看全部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来源:光明日报
       又到了一年一度填报高考志愿的时节,在大学工作的笔者也为许多身边的家长和考生出谋划策。但惊讶地发现,“现在AI都这么厉害了,我可不敢学英语”“学了外语,机器翻译来了就失业了”的声音比比皆是。每一个前来咨询的家庭背后,可能还有几十甚至上百个没有参加咨询就默默放弃语言类专业的家庭。
  随着多语平行语言资源和计算能力的快速增长,机器翻译的进步有目共睹。机器翻译和背后的人工智能真的已经发展到了抢夺人类译员饭碗的程度了吗?答案当然是否定的。我国机器翻译领域的领军专家宗成庆研究员明确表示:目前的机器翻译技术尚不成熟,无论是文本翻译,还是口语翻译,机器翻译的质量远没有达到令人满意的水平。错译、漏译比比皆是,上下文指代常常张冠李戴,而且也没有在线的优化和学习能力。
  机器翻译“语言能力”的落后和它常常闪现的“高光应用”并不矛盾。因为机器翻译的使用集中于仅供粗浅理解,无须精确传达的场景,如浏览搜索引擎结果和新闻短讯、查询酒店航班等。这些场景在机器翻译兴起之前,也极少有人工翻译涉足,占据的翻译市场份额很小。所以说,机器翻译的流行实际上并没有抢夺人工翻译的工作机会,而是扩展了大众接触多语信息的窗口。
  机器翻译和机器辅助翻译的兴起,并没有和人工翻译形成竞争,反而两者一起做大了翻译市场这个蛋糕。以软件行业为例,微软公司向全球发布Windows XP系统。软件本身所涉及的语言与大量用户文档、技术文档约有100万单词的规模,而翻译团队则可以在120天内交付多国语言的成果。到Windows 7时,250万单词的文档规模,则只需要108天。这在前技术时代,是无法想象的。正是机器翻译和机器翻译技术让翻译团队可以实现曾经无论如何也难以企及的大规模协同高效翻译任务,让那些曾经不可翻译,无法完成的目标,在今天可以实现,容易实现。扩大后的翻译市场,反而可以容纳更多翻译人员就业。据相关机构2019年的统计,目前全球翻译市场的年产值超过130亿美元,亚太地区占据三分之一以上,我国的翻译行业产值早已突破百亿人民币。与这个巨大市场相比,国内的语言服务企业在数量、质量上均无法满足巨大的多语翻译需求。
  当然,技术的挑战也是客观存在的,但掌握技术的从业者无疑将获得更大的发展空间。这也是近年来国内翻译教育和外语教育改革的方向,其成效正在日益显现。
  机器翻译不会消灭人力翻译,人工智能并没有减少语言类工作的岗位,这样清晰的专业判断常常被一些AI企业和流量媒体的声音所淹没。笔者以为,这样的声音之所以大有市场,除了企业和媒体缺乏自律之外,也因为社会中存在一种错误的“替代性”人工智能观,即把人工智能视作静态的市场里和人类竞争工作岗位的对手,是彼此替代的关系。然而,人工智能不是人,其运行、发展的原理和人类也大相径庭。人机共生时代,我们需要以“协作观”来看待人工智能为代表的新生产力,也就是说,让AI帮助行业获得更大的市场,拓展服务的深度,刺激产生新的需求,从而提升全社会的福祉,让人们可以更加自由地劳动、生活和娱乐。
  回到挑选专业的话题,考生和家长大可不必为各样新生产力的诞生而担忧。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社会需求是最大的驱动。在人类踏入智能化时代的年代里,每个专业都有焕发不一样光彩的机会。与其惊惧,不如更多认识自己,学其所爱,方能深入探索,不负青春韶华。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注公众号
QQ会员群

Copyright © 2021-2025 中企互动平台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相关侵权、举报、投诉及建议等,请发 E-mail:bztdxxl@vip.sina.com

Powered by Discuz! X3.5|京ICP备10020731号-1|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080号

关灯 在本版发帖
扫一扫添加管理员微信
返回顶部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