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马上注册!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前些年一度发展停滞的IT巨头微软完成了一次完美的业务转型,从市值6000亿美元一度达到15000亿美金,成为全球市值最搞=高公式,带领这次转型的微软CEO萨提亚·纳德拉广受好评,萨提亚自述在转型过程中,“同理心”的领导力素质发挥了巨大作用。同理心是领导力和领导力培训中的重要内容,是我的心得。
为什么微软转型中,同理心这样重要呢?微软转型最成功之处是云计算业务的快速发展,虽然微软在硬件、移动、企业软件等领域发展并不如人意,但是它抓住了企业级IT产业向云转型的行业机遇。云的商业模式和传统企业IT产业商业模式的实质区别是:“按需”(“按需”,on demand这个词,IBM早在90年代就将其作为了注册商标),不是硬塞给企业客户一大坨有些用得上、有些用不上的软件、硬件、服务,而是给企业足够的弹性空间。“弹性”有两个含义:
一是技术上的含义:敏捷开发,从最小可用产品(MVP)开始,不需要上来就搞个技术复杂、开支巨大,花半年一年才能上线的庞大笨重的系统,
二是商业上的含义,不用开始就为庞大系统付出大量金钱,用多少、付多少。在商业上,站在客户、用户的角度,交付“弹性”,就是同理心的表现。
同理心是良好人际关系的先决条件。无论是私人场合,如婚姻、爱情、友谊、亲子关系;或者在专业情境中,如管理者与员工、专业人员与客户、教师与学生、同龄人之间的关系,对他人的处境感同身受会促进相互信任,促进彼此开放和真诚的沟通,从而促进人际冲突的解决和建设性的改变。
事实上,丹尼尔·戈尔曼(Daniel Goleman)最近关于情商的研究表明,情商有时比智商更重要,同理心是情商的一个核心组成部分。卡尔·罗杰斯(Carl Rogers)关于同理心在心理治疗和其他人际关系中建立信任的重要性的初步研究,甚至为测量个人同理心商数的自我报告清单的发展铺平了道路。
关于这些清单究竟衡量了什么,以及人们可以做些什么来增加同理心,存在着重大的争论。一些研究者认为同理心是一个人对另一个人的情绪状态的情绪反应,而认知叙说的依据,主要或完全基于对另一个人的心理状态的理解。但这两个极端都没有抓住同理心包含情感和认知成分这一概念。
在这篇文章中,我将向你描述这样一个全面的分析,目的是告诉你如何变得有同理心。那么什么是同理心?
1、同理心的心态和性格
首先,我们需要区分同理心作为一种心理状态和同理心作为一种性格的存在。这两者是有联系的,因为有同理心性格的人在谈论别人的情况时往往有同理心心态。
同理心的心态涉及到对另一个人的主观世界所发生的事情的感知、接纳和共鸣。你对一个人产生同理心的时候(在本文中,我们称这个人为你移情“目标”),你不仅你知道你的目标正在经历的事情,你还能感受到他的感受,与此同时,罗杰斯(Rogers)说“不要失去自我”,意思是:不要失去你作为观察员的客观视角。
假设你的朋友刚刚失去了母亲。你没有失去你的父母,但你仍然可以对他有同理心,因为你会感知到失去父母的感觉。如果你失去了一个在你生命中扮演如此重要角色的人,你可以想象再也见不到他或她,不再与他或她交谈,或感受不到他或她的爱和支持。所以即使你没有失去你的父亲或母亲,想象一下会是什么样的经历。这就是“设身处地”的意思。
通过这样做,你可以感觉失去就像它发生在你身上一样,而不会失去“自我”没失去的特性。情绪反应包括通常伴随丧亲而来的躯体感觉,如肠胃气胀、喉部压力感和眼睛流泪。你也可能会发展出与这种悲伤相关的行为倾向,比如试图做一些事情来纠正情况,同时肯定地承认没有什么可以改变一个亲人死亡的残酷事实。
然而,有些人就是无法和别人的经历很好地产生共鸣。虽然他们了解别人的处境,甚至可以理解和同情,但是他们没有情感上的反应。而另一些人甚至不能理解对方的处境。的确,我们中的一些人被认为比其他人更有同理心,这意味着有些人比别人更倾向于更频繁地产生同理心。
请注意,当我说有些人更有同理心时,我并不是说有些人所经历的同理心比别人更强烈。作为一种人格特质,同理心更像是怀孕而不是超重。人们没有怀孕或多或少,他们是怀孕或没有怀孕。相反,人们可能会或多或少地超重。同理心与程度无关。你可以移情有同理心,也可以不移情没有同理心。如果你缺乏同理心的认知、情感或行为部分,你就缺乏同理心。
因此,如果一个人因为别人的坏消息而情感上感到难过的时候,若是他不明白或不了解这个坏消息是什么,那么他就没有同理心。
同样的,理解和理解发生了什么,但没有丝毫感受,也是缺乏同理心。
那么,如何产生同理心的问题,就是如何让认知、情感和行为的协同作用更经常地与同理心相关。
还要注意,同理心不仅仅是一系列认知、情感或行为变量的清单;它是这些因素的平衡,带来一个人的思维方式,感觉和行动倾向于互相支持。所以这些因素之间是相互作用的。所以你对朋友的痛苦记忆会引发你自己的痛苦感受,反过来影响并改变你的想法,尤其是你对所发生事情的评估(“这怎么可能?”这样的好人不应该遭受这样的痛苦!”)。
此外,被恰当地称为有同理心的人往往是倾向于产生有同理心的。也就是说,仅仅偶尔的同理心并不能使一个人成为有同理心的人,就像仅仅偶尔的说真话并不能使一个人诚实一样。这是因为,一个有同理心的人,像一个诚实的人,产生了培养同理心的习惯。也即是说:当别人遭受痛苦时,他们往往会对自己的处境感到同理心。这并不意味着有同理心的人每次发生这样的事情时都要感同身受,就像诚实的人每次都必须要说真话一样。但如果缺乏同理心是惯例而不是例外,显然这个人不倾向于产生同理心。
除此之外,同理心和诚实的隐喻揭示了另一个事实。同理心,像诚实一样,可以被视为一种道德美德。根据亚里士多德的观点,美德包括认知、行为和情感因素的平衡。道德高尚的人在面对欲望和放纵时表现出合理的克制。同理,一个有同理心的人会用她对他人处境的了解来告知自己对那些处境的情绪反应,并对那些激发的情绪采取行动。例如,知道为什么有人无家可归者(如失业,被赶出公寓,因为他们付不起房租,没有住址,所以他们不能找到另一份工作,等),会对于一个人为了无家可归的人产生的悲痛提供信息,也会激励他帮助这个人处理他的问题。
亚里斯多德还认为,一个人必须通过实践获得美德。因此,人们通过讲真话、勇敢的做事、公平对待他人来学习诚实、勇敢和公平。同样地,要有同理心,你必须练习。要想变得有同理心(也就是说,培养同理心的美德),就要努力的对别人有同理心。
所以,问题是:一个人如何获得同理心的美德?我将试着用从我个人、学术和临床经验中收集到的以下9条指导原则来回答这个问题:
2、同理心的9条准则
1、关注他人的福利、利益和需求
正如前面提到的,,对别人产生同理心,是一个认知的组成部分。这意味着你必须有一些知识才能产生同理心。
首先,一个人不是简单地对另一个人产生同理心;一个人必须为了某一件事而和对方产生同理心。这就是所谓同理心的“主题”。同理心的主题必须是与目标的福利、利益和需求相违的事件或情况。
我所说的“福利”是指促进幸福(幸福,没有痛苦或苦难)。
所谓的“利益”,我指的是欲望、目标、生活计划、认真持有的权利。
我所说的“需求”是指食物、衣服和住所。(非物质需求,如爱、亲密、自由、友谊和归属感,我将其归类为“兴趣”)
任何影响他人福祉、兴趣和需求的东西也被认为是与同理心相关的知识。
所以,如果你知道一个人失去了所爱的人,这个事实就算是知识。但是,如果你还知道亲人是被酒后驾车的司机撞死的,这个事实也是相关的知识。这是为什么呢?因为这个事实解释了损失。的确,受害者受到这种随机、不必要和意外的行为的伤害,突出表明该事件对目标可能造成多大的创伤。
因此,同理心的主体必须是违反目标的福利、利益和需求的事件或情况,这包括与此逆境相关的任何事实(或事实主张)。
2、拥抱共同的人类价值观
这种参与他人的福利、利益和需求的能力,也需要接受他人价值观的能力。
例如,我们大多数人都理解失去所爱之人的痛苦。但如果亲戚是宠物(比如金鱼)呢?在这里,即使你自己不为金鱼的死亡而悲伤,你也可能知道失去所爱之人的感受,所以你的同理心可能会延伸到失去目标的时候。这个例子的主题,在一般意义上,是指失去所爱的人,这是一个共同的人类价值。同样地,一个人不需要是同性恋,也可以和一位伴侣不忠的同性恋者产生同理心。同理心包括在多种人际关系和文化中整合人类共同价值观的能力。
同理心的这个价值维度是同理心的情感成分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仅仅了解同理心主体的事实,并不会让你理解目标的主观世界;你感觉不到他在经历什么。要有同理心,你需要对目标的处境感到“心疼”。在这里,你不仅要处理事实,你还要评估事实。你评估目标的多糟糕的经验是:他的痛苦,他的痛苦不被同行认可,爱人的死亡,、意识到一生最爱的人对他不忠的痛楚、生计不保的恐惧、不断遇到坏运气的挫折感、等等。
要达到这一点,首先必须认识到目标的不幸如何违背了人类的共同价值观。你需要设身处地,想象一下如果你处在同样的情况下会有什么感觉。在现象学上,你仍然和那个人不同,但在心理学上,你和那个人在一起,面对同样的逆境。从这个角度看,当你与目标分享这个不幸,共同度过这个不幸时,你可以意识到他的经历。从这种常见的人际现象学观点来看,它的坏处现在清楚地展现在你面前。
3、暂停你深思熟虑的批评
仅仅是“克服它,继续前进”这样的声明或陈词滥调不会让你接近你目标的主观世界。你感觉不到疼痛、痛苦或肌肉紧张。如果你想要那样的感觉,你必须停止分析和批评,你不能专注于解决问题。
在这方面,同理心是反实际的。如果你达到目标的唯一目的是解决问题,你就不会与他分享对问题的真实或主观感受。你会错过和他产生同理心的机会。而且,遭受痛苦的人甚至不希望他们的听众帮助他们解决任何问题,至少现在还没有。他们可能只是想让一个人知道他们的经历。解决问题只有在同理心建立了一种亲密的关系和信任之后才会发生。
这并不意味着你必须同意或接受你的目标观点或价值主张。然而,在同理心的过程中,你必须去除自己的评价、分析和评价,才能从主观的角度看待目标的主观世界。
当然,如果目标的主观世界是扭曲的或邪恶的,这可能是困难的。这就是为什么我们大多数人对猥亵儿童或大规模谋杀的人没有任何同理心。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