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上注册!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来源:中工网      
       哪有什么岁月静好,不过是有人替你负重前行。
世上并无天生英雄,只因为不忘初心肩负使命。
2017年5月,中铁十四局中标扬子江大道改造工程施工二标段。扬子江大道是南京主城快速外环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改造工程是国内首个集城市隧道、综合管廊、过街通道、地下管理中心“四位一体”的地下空间综合开发的典范项目。
>
汉中门隧道封顶,建设者合影留念 翻开花名册,发现承担十四局管段建设任务的十四局项目的职工,80后占83%,90后占近一半。有几位甚至看起来稚气未脱,被业主称为“一群生瓜蛋子”。
而就是这一批年轻人,经过近千个日夜的艰苦奋战,如今已基本完成主体工程结构,离全面建成通车又近了一步。
“黑胖大叔”变“白嫩帅哥”
工程建设,土方施工再平常不过。但是扬子江大道快速化改造工程施工二标段水西门隧道、汉中门隧道这两个节点工程的土方施工可没有这么简单。
两座隧道是在长1.2公里、宽73米的闹市区繁华的街道上,在既有行驶道路上下穿施工。而扬子江大道日均车流量高达8万多,全天平均每秒要通过一辆车,施工的同时仍要满足双向6车道车辆通行的要求,环保和安全要求极高。
汉中门隧道施工 应南京市政工程建设要求,项目部首批通过了南京市“差别化”工地的验收。但根据环保部门的审批要求,仍需要在规定时间段内(晚22:00至次日早5:00)才能进行渣土外运,工程出土外运难上加难。
建设者们通过对现场的反复勘察,不断倒排工期目标,研究施工方案,本项目最难点是弃土外运。每周只有四天能够外运,弃土最近运到40公里,最远达到安徽的马鞍山,确保每晚出土300车。
“要想尽一切办法把土拉出去!”
在不到40米宽距的狭小施工场地里,满足桩基、冠梁支撑维护体系等使用大型作业机械作业的同时,还要对20余米宽的隧道基坑进行开挖,同时还要确保各类施工人员、机械、车辆在场内正常周转运作,维持工序之间的正常衔接,这对现场管理和施工协调也是极大的挑战。
每天傍晚时分,都有大量“崭新”的渣土运输车穿梭在扬子江大道上,并准时在19:00整齐地停靠在汉中门隧道的围挡内侧,拼成一条“长龙”。并在22:00载着渣土准时出发,在项目工地和渣土弃土场之间周转往返,直至天亮。
在长江下游夹江东岸扬子江大道车流与江流的汇影里,在这个狭小的施工现场,施工人员和各类设备来回穿梭,现场紧张忙碌而有序。
“今天任务还是很重,辛苦各位师傅们!咱开出工地的时候,一定在沉淀池里多走几遍,在洗车台把车冲洗干净咯。一定注意安全!”巩玉房负责着汉中门隧道的夜间出土施工,每批车出门前他都要这么啰嗦几句。“文明环保施工是现场管理的重点,确保每辆车都干干净净、规规矩矩地出门。”现场调度巩玉房介绍道。
车辆运输往返期间,巩玉房就在工地大门和施工现场之间不停地奔波,确保安全文明施工到位,并合理规划好今晚剩余的任务,确保运输流水线的正常运转。短短600米的施工场地,他一晚上要步行过20000步,确保了300车(约3500立方)渣土顺利外运,为后续作业工序提供了充足的作业面,保障了生产进度的按期推进。
“轮班作业必然能轻松许多,但当前大干形势紧迫,工期压力严峻,工作交接若产生脱节,难免会耽误生产影响效率,我们的现场经不起这样的消耗。”负责水西门隧道夜间出土施工的何涛说道。
“指到哪就打到哪,打到哪就胜到哪”,在复工后的大干动员会上,项目现场负责人孔德芒向大家发出“必胜”动员令。在复工复产全面攻坚决胜的这110天里,何涛和巩玉房这两个出土“铁人”百天如一日坚守在施工一线,在一阶段突击“卡控点”的60天内出土近9000车。随着5月30日凌晨5:00最后一车渣土被清运出场,项目部全面突破了卡控和制约项目生产整体进度的重难节点,“足量超额”完成了复工初期制定的各项目标,为隧道施工全面进入攻坚阶段争取了时间,创造了条件。
110天!在闷热潮湿的地下施工,两条隧道共出土20万余方,平均每天出土2000多方,原本晒得黑黝黝的“黑胖大叔”巩玉房瘦了20多斤,活脱脱捂成了“白嫩帅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