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机器学习领域的论文数量为例,两个月前谷歌的 Jeff Dean 曾展示了一个数字:arXiv 上每天关于机器学习的论文数量超过 100 篇。”吴恩达表示。“今天,我们也有了很多机器学习工具,包括神经网络框架 TensorFlow、PyTorch、MXNet 和百度飞桨,这些工具正在让人们使用机器学习的门槛变得越来越低。”
通过足够的数据和算力、灵活的工具以及创新的想法,我们可以建立起属于自己的 AI 项目。很多公司的 CEO 都在担心如何把 AI 技术加入企业工作流程中。这个转型过程有时是 1-2 年,或是更长。他们担心选择了错误的项目、设定了不切实际的目标,如果转型失败,公司会蒙受巨大损失。
“看看今天的世界,有关 AI 的应用越来越多了。但企业的 AI 转型并不是开发一个 APP 这么简单。”吴恩达表示。
去年底,吴恩达发布了《AI 转型指南》,希望以教育者的身份将“All in AI”的经验传授给众多公司管理者。作为 AI 领域的先驱者,吴恩达从谷歌大脑和百度 AI 团队的发展中收集洞见,它们对谷歌、百度的 AI 转型扮演着重要角色。参照此指南,任何企业都有可能成为强大的 AI 公司。
为了找到正确的方向,我们需要从简单的地方起步,自动化任务而非工作,并把人工智能和人类的专业知识进行结合,这样才能更好地帮助公司选择正确的 AI 项目。“我们发现,很多公司第一个落地的 AI 项目通常并不是最有潜力的项目。我给很多公司的建议是做一次头脑风暴,至少看六个不同的项目,”吴恩达表示。“然后花费几个星期进行调研工作,确保这个项目是有价值的。”
吴恩达为企业 AI 转型给出了如下建议,在《AI 转型指南》中也有详尽解释:
1. 实行试点项目获得动力
2. 建立一支内部 AI 团队
3. 提供广泛的 AI 培训
4. 策划合适的 AI 战略
5. 建立内部和外部沟通
在期待 AI 为企业带来的红利之前,我们还需要避免几个陷阱:不要期待 AI 立刻产生作用,而是要多次尝试,对 AI 发展的回报曲线进行合理预算;不要使用传统的流程评估人工智能项目,应该为 AI 项目团队设立合适的 KPI 和目标;在团队建设时,我们不能仅依靠明星工程师,而是要建立一个完善的团队。
“看到 AI 崛起,我们需要有正确的概念,首先 AI 是一个系统的工程。我们需要集中很多人的团队才能完成一项具体任务。”吴恩达表示。
对于未来的人工智能发展,吴恩达认为,我们应该期待能够利用小数据的新算法:“我们现在只能用人眼检测手机屏幕的划痕——如果有大量图片,AI 也可以做得很好,但没有任何工厂会有几百万不同划痕的手机。这个时候我们就需要 few shot learning、无监督学习等新方法,能从很少的例子中学习出正确的概念。”
“现在的计算机在识别面部方面比人类做得更好。所有这些使得我们相信:我们似乎拿到了人工智能魔法的配方,它就是深度学习。”牛津大学计算机系主任 Michael Wooldridge 在大会上说道。“看起来是这样的,但进一步的探索之后。我们就会看到目前机器学习技术的尽头。人们都在问边界是什么,我们现在已经看到了一些界限。”
他说,“过去五年中,以深度学习为代表的 AI 技术在 CV 领域取得巨大成功,但对于很多大的互联网公司来说,占公司内部 80% 以上算力的应用还是搜索、推荐、广告,它们是沉默的大多数应用。”
用户在淘宝上的行为是非常复杂的,包括浏览、收藏、购买等,电商广告面临的挑战是如何洞察用户的兴趣习惯,推荐个性化的产品。而随着深度学习的引入,网络变得越来越复杂,新的挑战是,广告推荐场景以特征为主,一方面高维稀疏特征导致模型非常大,往往达数百 G 甚至上 T 规模;另一方面,相比 CV 场景,广告推荐场景在参数规模、样本规模上都要大一两个数量级,参数通常达千亿规模,样本通常达千亿到万亿规模,所以必须要做一个全局设计保证计算芯片高效率运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