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马上注册!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河南中医药大学第三附属医院主任医师 郭云协
立秋后,酷暑未过而秋天已经悄悄来临,中医把这个时节称为“长夏”时节。长夏时节,暑湿交替是最典型的天气特征,让一些常见疾病的表现症状与其他季节有所不同。
俗语说,长夏要防湿,入秋应防燥。暑湿交替的长夏,如果个人免疫力低下,或者生活起居不注意,容易出现伏暑症状和肠胃疾病。因此,平安度长夏,首先要防湿。
进入长夏时节,伏暑的病人增多,常常出现低烧。一般来说,下午时体温升高得比较明显,并伴有腹泻的症状,即便是止住腹泻也难以退烧。长夏时节,尤其是临近秋分时,一天之内的温差较大,中午热早晚凉,暑湿隐藏在身体里,早上着凉之后就容易产生伏暑。伏暑的症状主要表现为发热、腹泻。
暑湿天气最容易产生肠胃疾病。中医认为湿为阴邪,好伤人阳气,尤其是脾阳。脾脏一旦受损,则导致脾气不能正常运化,表现为消化吸收功能低下,临床可见脘腹胀满、食欲不振、口淡无味、胸闷想吐、大便稀溏,甚至水肿。
长夏时节由于天气闷热,又常阴雨连绵,衣物和食品都容易返潮,甚至发霉、长毛,人体会感到不适。若穿着返潮的衣物,容易感冒或诱发关节疼痛。吃了霉烂变质的食品,就会引起胃肠炎,甚至导致中毒。
在长夏一定要注意饮食、起居的变化,以预防疾病的发生。要根据气候变化,适当增减衣服,以免身体受凉。需要强调的是,这个季节空调的温度不要调得过低,以免人为地感受到暑热之邪,受到疾病侵袭。不要吃过于油腻或过甜的东西,以防产生湿气。应多吃清热祛湿、健脾和中的新鲜食物,例如冬瓜、绿豆芽、小白菜、赤小豆等。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