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发布新帖
查看: 183|回复: 0

长夏时节 防湿为先

发表于 2020-8-10 09:00:06 | 查看全部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河南中医药大学第三附属医院主任医师 郭云协
  立秋后,酷暑未过而秋天已经悄悄来临,中医把这个时节称为“长夏”时节。长夏时节,暑湿交替是最典型的天气特征,让一些常见疾病的表现症状与其他季节有所不同。
  俗语说,长夏要防湿,入秋应防燥。暑湿交替的长夏,如果个人免疫力低下,或者生活起居不注意,容易出现伏暑症状和肠胃疾病。因此,平安度长夏,首先要防湿。
  进入长夏时节,伏暑的病人增多,常常出现低烧。一般来说,下午时体温升高得比较明显,并伴有腹泻的症状,即便是止住腹泻也难以退烧。长夏时节,尤其是临近秋分时,一天之内的温差较大,中午热早晚凉,暑湿隐藏在身体里,早上着凉之后就容易产生伏暑。伏暑的症状主要表现为发热、腹泻。
  暑湿天气最容易产生肠胃疾病。中医认为湿为阴邪,好伤人阳气,尤其是脾阳。脾脏一旦受损,则导致脾气不能正常运化,表现为消化吸收功能低下,临床可见脘腹胀满、食欲不振、口淡无味、胸闷想吐、大便稀溏,甚至水肿。
  长夏时节由于天气闷热,又常阴雨连绵,衣物和食品都容易返潮,甚至发霉、长毛,人体会感到不适。若穿着返潮的衣物,容易感冒或诱发关节疼痛。吃了霉烂变质的食品,就会引起胃肠炎,甚至导致中毒。
  在长夏一定要注意饮食、起居的变化,以预防疾病的发生。要根据气候变化,适当增减衣服,以免身体受凉。需要强调的是,这个季节空调的温度不要调得过低,以免人为地感受到暑热之邪,受到疾病侵袭。不要吃过于油腻或过甜的东西,以防产生湿气。应多吃清热祛湿、健脾和中的新鲜食物,例如冬瓜、绿豆芽、小白菜、赤小豆等。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注公众号
QQ会员群

Copyright © 2021-2025 中企互动平台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相关侵权、举报、投诉及建议等,请发 E-mail:bztdxxl@vip.sina.com

Powered by Discuz! X3.5|京ICP备10020731号-1|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080号

关灯 在本版发帖
扫一扫添加管理员微信
返回顶部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