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楼主 |
发表于 2020-8-11 14:18:03
|
查看全部
从熬日子到奔日子,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
又是周末,宁夏固原市西吉县吉强镇龙王坝村热闹起来。龙王坝休闲山庄里绿树掩映,民宿一条街、窑洞宾馆、草莓采摘园、乡村科技馆里都有不少游客。
山庄共有120多名员工,2/3是建档立卡贫困户。贫困户杨慧琴是山庄的收银员,自家还开着民宿,“去年收入3万多元,眼下我正打算再装修几间客房呢。”
杨慧琴的心气儿,来自旅游扶贫带来的新机遇。
西吉县属于贫瘠的西海固地区,过去老百姓为吃饱饭毁林垦荒,越垦越穷。经过多年的退耕还林、三北防护林等生态工程建设,一度“不适宜人类生存”的西吉县,变得越来越风景宜人。这片长期背负生态欠账的黄土地,走出了一条“生态优先,富民为本,绿色发展”的脱贫道路。
生态改善后,龙王坝村从林下养殖起步,逐步完善水、电、路、房,发展乡村旅游,去年旅游收入1800多万元。“这森林就是我们的招财树,靠着它村里脱了贫摘了帽。过去我们是熬日子,现在是奔日子咧!” 村支书焦建鹏说。
人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片片青山为脱贫攻坚贡献巨大的生态力量。国家林草局统计数据显示,依托森林旅游,全国110万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年户均增收3500元。更为可贵的是,“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在很多贫困村成为现实,也成为越来越多贫困群众的行动自觉。月坝村村民杨秀林就是一个生动事例。
2015年,月坝村打造四川首个省级高山湿地保护小区,着力发展生态康养旅游,杨秀林需要从汶川地震后新建的抗震安置房里搬迁出去。“一开始打心眼里不愿搬。”但小有起色的农家乐生意让杨秀林意识到,保护生态、发展旅游是条脱贫致富的正道,“搬迁是为了更好地保护湿地,这样才能吸引更多游客,我们才能挣更多钱,最终我是第一批搬出去的。”
搬迁后,杨秀林将闲置的房屋交给村里的富民合作社,统一装修后当作民宿经营,一年房租9000元,年底还有分红。妻子在合作社当起了厨师,他种菜卖给合作社,再加上儿子务工,全家一年收入十几万元。“我们一起搬出来的乡亲们,家家户户都脱了贫。”
神州大地上,精彩的脱贫故事还在不断上演,脱贫群众的日子越过越红火。
《 人民日报 》( 2020年07月28日 06 版)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