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发布新帖
查看: 360|回复: 0

领导带班,内容比形式重要

发表于 2010-10-13 16:53:21 | 查看全部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领导带班,内容比形式重要
                               ◎南风燕

    “领导带班就安全了吗?”对于这个问题,北方矿井或许可以断言,南方矿井谁也不敢说狠话(肯定性的答复)。为何?

    重庆能源集团下属矿井掘进六队的工人陈仕伟告诉我们,他以前在新疆务工时,对北方矿井有所了解,那些矿井头面少、瓦斯浓度低、科技含量高,安全威胁较小,发生安全事故的频率相对较低,领导带班下井对生产现场也容易控制。南方矿井却不同,除水、火、瓦斯、顶板、煤层等“五毒”俱全外,工作头面也多,通常一个矿井都有三到四个采煤队、五到六掘进队,这还不包括机电、运输、抽放等辅助性工作场所,而矿级领导包括党委领导在内只有6-7人,如果需要三班倒跟上所有班组,显然有些难度。
   
    对此情形,松藻煤电公司一矿井的主要领导介绍说,“我们目前采取的是重点区域、重点跟班的方法,基本保证井下生产时早中夜三个班次都有矿领导。”

    “矿领导和我们一起下井,能够在现场及时发现隐患,整改隐患,制止违章。有他们在,我们不仅多一份安全感,而且使我们之间没有距离感。”渝阳煤矿的采煤队工人王彬,提起领导带班下井心里就有一种踏实感。

    尽管如此,可由于南方矿井点多面广的生产现实,绝大多数的煤矿都没法对每个生产现场或作业点进行控制。因而,有工人质问“领导带班下井就安全了吗?”。

    10月10日,石壕煤矿发生的一起一氧化碳中毒事故就是典型案例。当班生产副矿长许刚带班下井,对防突区域和安全薄弱环节重点进行了巡查,结果井下还是发生了事故。事故发生地系该矿副立井,当时正在进行穿层抽放施钻,为下一步揭穿8号煤层作准备。而这种施工工艺在专家看来都是安全的,也是煤矿安全规程允许使用的,可事故仍然发生了,并且一氧化碳中毒。按理说,一氧化碳的产生的应当有因燃烧助力,可现场根本就没有发生煤或者瓦斯燃烧。一氧化碳从何而来?员工们期待着专家揭密。
   
    类似这种超越现有技术现状而诱发安全事故的现象,现在有发生,以前也有过,比如1998年原松藻矿务局打通二矿直采8号层试验时发生的“8•21”突出事故。诸如此类,谁能断言领导带班下井就能解决吗?

    但需声明,有此一说,并非笔者反对推行领导带班下井制度,问题的关键在于,领导带班下井能不能解决安全问题。因为在这之前,“煤矿领导带班下井制度”已经有了多个相关规定,如矿山企业井下作业人员有权在无矿领导下井带班时逐级汇报后拒绝下井,但这被指责为“画饼”。道理很简单,那就是矿工的弱势姿态。因此在某些时候,即使无领导带班,由于人事权、分配权等多种因素影响,恐怕也没有多少敢较真。
   
    并且,领导带班下井就一定能看住安全吗?我看未必。当然,这并非笔者怀疑他们的工作能力,相反是工作态度。比如以前所说的“黄鳝干部”,下井蹓一圈就走。现在有没有,谁敢断言?

    “领导带班重形式更要重内容。”为了防止领导带班走过场,笔者在石壕煤矿走访时,有职工认为还需建立相应的配套制度,即领导带班下井所检查、所巡视区域的安全状况,应当与其职责挂钩,或者推行重点区域固定领导带班制度,以便安全隐患能够得到及时发现整改。

    除此外,我们还应更多地看到,南方矿井事故频发的真正原因。一是先天不足,五毒俱全,自身抵抗力差;二是后期投入不足,通风安全、技术装备等欠帐较多。特别是一些地方政府当经济发展需要能源作支撑保障时,就不顾煤矿生产是否协调、部署接替能否跟上,强行要求企业扩大生产规模、加大开采力度,致使企业欠帐越来越多,安全基础越来越脆弱。

    应当明确,真正的矿难,大多缘于安全投入不足、管理混乱。因此,搞好安全应当在激励安全投入上下工夫,而不仅仅是一个制度执行与否的问题。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注公众号
QQ会员群

Copyright © 2021-2025 中企互动平台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相关侵权、举报、投诉及建议等,请发 E-mail:bztdxxl@vip.sina.com

Powered by Discuz! X3.5|京ICP备10020731号-1|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080号

关灯 在本版发帖
扫一扫添加管理员微信
返回顶部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