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马上注册!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从三江源到祁连山,从湖北神农架到浙江钱江源,从福建武夷山到云南普达措……目前,10处国家公园体制试点正在12个省份深入推进,总面积约22万平方公里,覆盖不同生态环境类型,涉及多个珍稀物种。国家公园体制这张“绿色名片”,通过实施一套整体保护、系统修复、综合治理的制度举措,构筑起锦绣山河的“绿色高地”,还自然生态以本来面目,为野生动植物建栖息家园,给子孙后代留宝贵财富。
生态文明建设乃千年大计,关系中华民族永续发展。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深刻回答了“为什么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什么样的生态文明、怎样建设生态文明”的重大问题,提出了一系列标志性、创新性、战略性的重大思想观点,形成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导,提出坚持和完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的重大命题,推出一系列重大举措,为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建设美丽中国筑牢绿色屏障。
一 环境保护理念先行
“一曲溪流一曲烟”的诗画美景,是浙江省杭州市西溪湿地10多年来践行绿色发展理念的成果。如此怡人的景致也曾有不堪回首的往事,过去西溪一带河道淤塞、水质恶化,自然生态系统遭受严重破坏。为了改变这一状况,西溪湿地坚持生态优先、最小干预、可持续发展等原则,建设全国首个国家湿地公园,实施湿地综合保护工程,使生态环境质量大幅提升,成为国内外游客心驰神往的休闲度假天堂。
西溪湿地的美丽蝶变,是生态环保理念先行的成功典范。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这一重要理念,深刻揭示了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指明了实现发展和保护协同共生的新路径。对人的生存来说,金山银山固然重要,但绿水青山是人民幸福生活的重要内容,是金钱不能代替的。必须以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为先导,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坚定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构建全过程全方位防治体系。生态环境保护是一个系统完备、全面整体的过程,必须纵向到底、横向到边,形成环环相扣、协同联动的制度体系。从防治的环节看,必须把事前、事中、事后贯通起来,健全源头预防、过程控制、损害赔偿、责任追究的生态环境保护体系;从防治的机制看,构建以排污许可制为核心的固定污染源监管制度体系,完善污染防治区域联动机制和陆海统筹的生态环境治理体系;从防治的过程看,深化排污口设置管理改革,打通岸上和水里、陆地和海洋,构建水陆统筹、精准科学的江河湖海水污染治理体系。
完善主体功能区制度。国土是美丽中国的空间载体,就如同一个人的居室环境,需要分出客厅、卧室、书房、厨房和卫生间等,让不同的区域承担不同的功能,宜工则工、宜农则农、宜生态则生态,形成各具特色、有机统一的生态大系统。这次全会强调加快建立健全国土空间规划和用途统筹协调管控制度,统筹划定落实生态保护红线、永久基本农田、城镇开发边界等空间管控边界以及各类海域保护线,使国家生态安全得到全面保障。
强化绿色发展制度保障。绿色发展是世界潮流,是未来产业经济的发展方向。良好的生态环境,本身就是一笔巨大的财富,能够带来源源不断的经济利益,实现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的“双丰收”。2018年,我国单位GDP碳排放强度比2005年下降了约45.8%,已提前完成到2020年下降40%—45%的目标。这次全会强调完善绿色生产和消费的法律制度和政策导向,发展绿色金融,推进市场导向的绿色技术创新,推动全社会更加自觉地坚持绿色循环低碳发展。
二 资源利用效率为本
垃圾分类一小步,生态文明一大步。从2019年7月1日起,上海正式实行生活垃圾分类制度,违反的单位处以5000元到5万元的罚款、个人处以50元到200元的罚款,“严苛”程度出人意料。不仅在上海,我国以前所未有的决心大力推行“垃圾革命”,打响垃圾分类的攻坚战和持久战。2020年年底,46个重点城市将基本建成垃圾分类处理系统;2025年年底,地级及以上城市将基本建成垃圾分类处理系统。
垃圾,是放错了地方的资源。实行垃圾分类制度,就是使其变废为宝,不仅解决了垃圾污染环境的问题,而且提高了资源的回收利用率。污水同样也可作为资源进行循环利用。污水经无害化处理后达到特定水质标准,替代常规水资源用于工业生产、市政杂用、居民生活、生态补水、农业灌溉、地下水回灌等,可有效缓解水资源、水生态、水环境所面临的压力,利用潜力巨大。资源利用的高效率,一直是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着力破解的重大问题。虽然我国地大物博,资源总量比较大,但由于一个时期以来的粗放式发展,造成了资源的过度开发、大量消耗和浪费,土地、能源、水等资源对发展形成了硬约束、紧平衡,资源消耗纷纷亮起了红灯,亟须转变资源利用方式。
资源利用问题,说到底是生产和消费模式问题。资源利用的高效率,最根本的就是要把经济活动、人的行为限制在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能够承受的范围内,使资源、生产、消费等要素相匹配、相适应,以最小的资源代价获取最大的经济社会效益。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就是要按照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的要求,牢固树立节约集约循环利用的资源观,全面建立资源高效利用制度,以刚性的约束破解我国资源环境面临的难题,推动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
产权明晰、有偿使用。市场经济规律告诉我们,市场是资源配置和利用最有效的手段,产权是市场机制发挥作用的前提条件。当前,我国自然资源产权制度初步建立,但还存在着底数不清、权责不明、保护不严等问题,导致产权纠纷多发、资源保护乏力、开发利用粗放等问题。破解这些问题,必须进一步健全自然资源产权制度,落实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实行资源总量管理和全面节约制度,在完善产权体系、落实产权主体、调查监测和确权登记、集约开发利用、健全监管体系等方面加快改革步伐,为自然资源的高效合理利用提供产权基础。
节约集约、循环利用。俗话说:“有多少汤泡多少馍。”我国的水、土地、能源等资源总量有限,必须树立人口经济与资源环境相均衡的原则,强化约束性指标管理,实行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节约用地制度和能源消耗制度,确保资源节约集约高效利用。随着我国资源需求的快速增长,废弃物产生量不断增加。必须完善资源循环利用制度,普遍实行垃圾分类回收,促进生产、流通、消费过程的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构建覆盖全社会的资源循环利用体系。
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现代能源体系最重要的两个特征,就是合理的能源结构和较高的能源效率。目前,我国能源结构还不尽合理,化石能源消费占比八成以上。改变这种状况,必须大力推进能源革命,加快发展风能、水能、太阳能、生物质能和地热能等清洁低碳能源,安全高效发展核电,建设绿色可持续的现代能源体系。
众人拾柴火焰高。每个人是资源的消耗者,也是节约资源的践行者。能不能做到少用一度电、少废一张纸、少开一天车、少剩一盘菜……14亿多人都自觉地从我做起、从小事做起,点滴行动就能汇成资源累积的汪洋大海。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