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集成电路的特征尺寸达到微米级时,在一块芯片上集成的元件数就可以超过10万个,这样的集成电路被称为超大规模集成电路(Very Large Scale Integration Circuit,VLSI)。采用超大规模集成电路制造的电子设备,具有体积小、重量轻、功耗低、可靠性高等特点。此外,还可以利用超大规模集成电路技术将整个电子系统“集成”在一块芯片上,完成信息采集、存储和处理等多种功能。如果将超大规模集成电路和传统产业结合,可以彻底改变传统产业,进而实现智能化和现代化。基于这些因素,超大规模集成电路被认为是微电子技术的一次飞跃,是衡量一个国家科学技术和工业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
为了便于从宏观上考察微电子技术及相应生产线的工艺水平,一般以典型产品动态随机存取存储器(Dynamic Random Access Memory,DRAM)的容量为指标。动态随机存取存储器主要的作用原理是利用电容内存储电荷的多少来代表一个二进制比特(bit,也称作“位”)是1还是0。动态存储器的结构十分简单,每一个数据存储单元都只需一个电容和一个晶体管来处理。所以,1K容量的动态存储器,需要集成2048个元件。
在半导体教研组迁往绵阳之后,清华大学自动控制系(即现清华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系)担负起了MOS集成电路开发的重任,在北京清华大学校内改建成立了集成电路生产车间,并且请半导体教研组的徐葭生和李瑞伟留在北京主持MOS生产线的开发。在当时,MOS集成电路技术还存在不少困难,大家对它的发展前途仍有很多疑虑。1970年,徐葭生带领十几个中青年教师投入了开拓我国MOS集成电路的研究开发与应用推广的事业。1974年清华大学北京集成电路车间开发的系列PMOS(Positive Channel Metal Oxide Semiconductor,指N型衬底、P沟道,靠空穴的流动运送电流的MOS管)集成电路产品在全国推广应用[7]。
值得一提的是,1微米攻关过程并非仅仅由清华大学微电子所一家独自完成,这其中有着国内多家微电子研究机构和相关专家的协作。3微米研制过程中的测试软件,就是清华微电子所与中国科学院微电子中心合作开发出的,从而解决了一个重要难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的重大任务更是由清华大学、中科院半导体所、北京大学三家单位共同承担(见图3)。为了研究方便,中国科学院半导体研究所的林兰英院士从国家经费里买了一台分子束外延就放在中科院微电子中心,大家共享使用。北京大学王阳元也曾回忆:“项目上有很多合作,我记得当初4K MOS DRAM,是北大设计的,在清华开发研制成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