顾磊磊表示,用于机器的仿生眼理论上的分辨率可以做得很大,只需提高纳米线的密度就可以,但目前后端电极部分的密度还不够大,像素的总体密度也不够大,成像分辨率还不够高,之后可以把电极做小、做细。另外,在算法层面,如果有足够多的像素点,就会产生足够量的数据,但如何有效收集、如何高效处理这些数据,还需要在 AI 算法方面继续做优化,从而达到或超过人眼水平;如果要作为人工视网膜植入人眼,他们还需要测试改进材料的生物相容性和电化学稳定性,目前正在准备开展相关的动物实验。
图|范智勇团队示范电化学仿生眼的运作原理(来源 :香港科技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