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发布新帖
查看: 138|回复: 0

栉风沐雨转型路

发表于 2020-8-17 10:46:34 | 查看全部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湖波潋滟,细柳生姿。初秋的黄骅港景色撩人,一副如诗如画的园林美景与高矗林立的机械设备形成了刚柔并济、相依相映的独特景象,张扬的散发着现代化煤港的独有魅力。
初见黄骅港很难将这里与煤港联系在一起,清新的空气、干净的环境运煤却不见尘,鱼鸟欢跃,草木葱茏的作业区,如江南园林,景色宜人。这里是国内首家顺利通过国家AAA级工业景区验收的煤港。从传统污染企业到现代化工业景区,在逐年吞吐量攀升的同时,黄骅港实现了华丽的转型发展。
顺势而谋——下定决心摘掉污染企业的帽子
五年前黄骅港还不是现在的模样,那时的黄骅港虽然也有较强的环保意识,但由于煤港环境治理能力的整体水平受限,且煤粉尘一直是世界性的难题,黄骅港也只能保持着国内煤港较为先进的水平。日常清扫难度大,尤其在大风天气时,漫天的煤尘肆意的飞舞在空气中,遮住了人们的双眼,也遮盖了煤港人对绿色发展的信心。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习总书记全新的绿色发展理念如一剂良药让黄骅港醍醐灌顶。作为央企,黄骅港必须主动承担责任,为全国煤港的转型发展开辟新路,为绿色能源运输行业作出新的贡献。
国内没有可借鉴的经验,黄骅港主动对标国际先进港口,但由于种种原因,国外的先进经验无法复制到国内应用。
责任在肩,则不惧万难。前无古人,黄骅港就争做“古人,”自主创新开辟新路的想法在黄骅港人的心里开始复苏萌芽。
建设美景首先要解决煤粉尘的问题,这项多年来的世界难题也一直困扰着黄骅港几代建设者。传统的清扫除尘措施显然达不到理想的效果,且费时又费力。想要彻底改变环境就要从源头入手,让煤炭进港后起不了尘。
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治理煤尘最直接有效又环保的方法便是洒水,而水往哪里洒、洒多少、如何洒的均匀、怎样解决冬季冷冻等一系列的问题都需要不断的去构思、探索、试验。黄骅港的技术骨干们日日夜夜的奋斗在开发理治煤尘技术上。有心人天不负,黄骅港积极控寻煤炭含水优选法与起尘的内含机理,最终发现煤炭外含水率达到约7‰左右的比例能够使细小颗粒有效附着,从而达到抑制粉尘产生的效果,并精准找到了从煤炭入港的第一个环节——翻车机底层震动给料器上加装洒水设备,可同时保证洒水均匀,冬季不结冰等难题。
2016年9月8日,是值得所有煤港人庆祝的日子,黄骅港本质长效抑尘系统试验成功,此系统可有效抑制煤炭起尘,抑尘率达到98%以上,实现了一次洒水全流程近零起尘的良好效果。
按照洒水抑尘原理,黄骅港相继应用到其它作业环节,建成了“翻、堆、转”一整套粉尘治理工程。从翻车机实施本质长效抑尘技术精准控制煤炭外含水量,到皮带沿线加装洗带装置解决煤泥、煤污水排放问题,再到堆场单机智能抑尘系统实现及时补水控制新起尘源,自主研发的全套系统切合煤炭港口实际,有效治理了生产现场粉尘排放问题。
2019年,黄骅港港区粉尘浓度仅为国标值的18%,治理煤尘、煤污水系列技术对行业提供了良好的借鉴经验,推动了国内煤港转型发展的进程。
煤港,已不再是传统认知中的污染企业,绿色能源运输在黄骅港率先得以实现。
艰苦创新——引领国内煤港环保新标准
煤港转型发展之路任重而道远。粉尘治理技术的成功给予了黄骅港更多的信心和希望。初战告捷黄骅港并没有“躺在功劳薄上睡大觉”,而是提出了煤港环境治理更多的命题进行研究解决,再接再励,进一步加强煤尘、煤污水的治理和循环利用,优化港区环境。
由于地质盐碱,淡水资源匮乏。黄骅港地区绿化和用水都是亟待解决的难题。
如何解决水源问题,黄骅港标新立意有点子。将港区原地貌中的垃圾场、荒地创造性的建设成两湖三湿地,分别用于储存雨水、处理的煤污水,并将来港船舶中的压舱水进行回收,引入湖中储存,五个水系相互联通,形成了完整的生态水系统。水系中储存的水资源直接回用于生活用水,可提供全年50%的用水,每年节约用水成本1000万以上。同时彻底解决暴雨天气污水横流、停产清理的现象。实现了一举多赢,利益与环保双丰收。
绿水有了,青山还会远吗?针对盐碱地质,黄骅港积极探索盐碱地绿化新路子,通过采取更换种植土、抬高地面、控制返碱和选择抗盐碱植物等一系列措施,治理土壤,建造绿化带。多年来的接续努力,黄骅港现已建成了绿化面积达170余万平方米的环境绿化工程,港区绿化覆盖率达44.7%,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临海绿化景观带。同时,在原有废旧物资仓库基础上建设成自然生态的果蔬基地,绿色生态蔬菜水果输送到职工食堂,不断的丰富着职工的餐盘。如今的港区内湖光山色、绿树成荫,到处是茵茵绿草与淡淡花香,形成“港在海中建、人在画中行”的美好画面。
美景引人驻足,也吸引了适合栖息于此的小动物,绿林中喜鹊、麻雀、啄木鸟在这里安家落户,各类迁息的海鸟也选择在黄骅港停留。湖中鱼肥虾美,林中鸟语花香,煤港转身变成“美港”,惊叹了世人,同时得到了权威认可。新华社和交通运输部水运科学研究院联合发布《2019中国港口高质量发展报告》,黄骅港绿色安全评价在全国22个沿海主要港口中排名第一。同年,黄骅港港区顺利通过国家3A级工业景区验收,在煤港中率先建成工业旅游景区。
智慧领先——打造中国智能煤港
发展无止境,创新不停步。新时代科技的迅猛发展,给予了煤港发展的更大空间。顺势而上,乘胜追击,全力打造中国智能煤港的品牌,黄骅港继续在开辟行业新领域的道路上砥砺前行。
作为小众企业的煤港,社会研发力量并不丰厚,黄骅港必须保持着敢闯敢干的创业精神,才能担起央企引领的重任。
坚持自主创新,以实际问题为切入点,黄骅港先后成立了19个课题组,针对就单机设备智能化、协同智能设备工艺系统优化、生产管控智慧化、智能装船等实践性和专业性强的问题进行研究攻关。先后完成了单体单机全自动作业改造、智能堆场协同作业、装船机智能化作业,实现煤港运输全流程的现场无人化和全自动作业,也是全国首家实现全流程智能化作业的散货港口。员工由机上操作转为集控作业,劳动条件和环境明显改善,并且堆场配员减少了62%,堆场配煤和堆存标准得到进一步统一,装船作业效率提升了10%。
通过集成创新,将原流程上下游设备进行关联融合,实现了全流程设备统一调度和集中操控。根据作业指令自动选取所需设备,组成一条最优的作业流程,实现料流追踪、提前上料和流程在线切换。全流程智能化实施后,翻、堆、取、装各单机效率分别提升了13%、23%、10%和4%。
针对一二期工程设备老化、效能低以及故障率高等问题,黄骅港提出了设备精准周期维修理论,即根据设备寿命和使用情况,推算出精准的设备更新时段。在部件报废前期及时更新,消除安全隐患,提升设备运行能力。在这一理论支撑下黄骅港实施一二期工程翻堆作业线整体提能增效改造项目,以少量投资使老化设备状态全面恢复,接卸效率提升20%,接卸能力由原设计的1.78亿吨/年提升至2.2亿吨/年。
科技创新带给黄骅港的改变振奋人心,黄骅港人干事创业的激情与热情不断的喷发、凝练,散落到每一处港口发展的关键点。目前,全港已获得授权专利466项,其中发明专利107项,为推动煤港创新发展续能发力。
2020年7月,黄骅港全面建成5G专网,主要应用于全流程智能化系统的路由冗余和视频回传,以及流动管理等,同时成功实现海上区域5G信号全覆盖。此项技术的应用创造性地推动5G技术在散货码头的实践应用。
转型之路从来不是繁花似锦,荆棘密布才是现实。煤港的转型路依然任重道远。黄骅港责无旁贷的走在了同行业的前面,一种披荆斩棘、勇往直前,力争打造出世界一流的绿色、高效能源大港,为加快推进建设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世界一流能源集团不缀努力!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注公众号
QQ会员群

Copyright © 2021-2025 中企互动平台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相关侵权、举报、投诉及建议等,请发 E-mail:bztdxxl@vip.sina.com

Powered by Discuz! X3.5|京ICP备10020731号-1|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080号

关灯 在本版发帖
扫一扫添加管理员微信
返回顶部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