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上注册!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二、江山红遍
44
赵洪涛读着钟化勇的来信,考虑了好几天。在周末休息那日,郑重其事地写了一封回信。赵洪涛信中说,根据准确消息,抗美援朝战争发生已接近一年,中国人民志愿军在全国人民和朝鲜人民的大力支持下,和朝鲜人民军互相合作,并肩作战,已经连续发动了五次重大的战役,取得了基本胜利,把美国部队为首的侵略者从鸭绿江边赶回到了三八线的附近位置,迫使美帝国主义者同意进行停战谈判。现在朝鲜战场处于谈判期间,只是偶尔有一点局部的小规模的零星战斗。国内没有再次进行大量征兵抗美援朝,也就是说,抗美援朝战争已基本结束,不会再有大规模的战斗。现在的志愿军兵力,数量已经足够了。
其实,钟化勇的年龄满了二十三岁,也已经超过入伍参军上战场的年龄,即使赵洪涛找关系帮忙也行不通,况且,赵洪涛最不愿意厚着脸皮找关系求别人办私事,而认为那是一件非常丢人现眼的可耻事情,也是严重违反组织纪律的行为。如果在原则范围内,赵洪涛倒是非常愿意竭尽全力帮助钟化勇向上进步。做人,就必须讲原则。
赵洪涛还在信中强调,大规模战斗的战争年代已经过去,新中国的主要任务是搞建设了,更需要建设人才,年轻人应该着眼长远,必须多学一些文化知识,刻苦钻研业务技术,将来才可更好地在各种本职岗位上充分发挥作用,为新生的人民共和国作贡献。写到这里以后,赵洪涛还详细叙述了自己当初听从父亲的忠实劝告,转业到了南昌市内工作的具体经过。
简而言之,赵洪涛在信里面嘱咐钟化勇赶快放弃入伍参军抗美援朝念头,抓紧时间学习文化知识,积极准备为国家的经济建设多作贡献。
钟化勇仔细看着赵洪涛信中的文字内容,深深感激洪涛说得很有道理,每一个人都必须根据具体情况办事,方能够切实可行,并且取得效果。于是,钟化勇放弃了参军抗美援朝的念头,抓紧时间努力学习文化知识,主动提高自己水平标准,为此,他常去麒麟乡中心小学姐夫李汉光那里,向他借阅一些有关课本,并且向他请教有关书本知识。李汉光下班回家后告诉了妻子钟春兰,舅弟钟化勇一下子突然变得喜欢读书学习了。钟春兰听了后,心里自然十分高兴。每次钟化勇来到李汉光钟春兰家里,就会受到他们的热情接待和亲切问候,主动借给一些有关书籍,回答他提出的各种知识方面的问题。
钟化勇之所以变得喜欢学习,是因为他听从了赵洪涛的劝告;钟化勇刻苦学习文化知识的目的,是为了将来更好地为新中国作贡献。钟化勇知道了,多学习文化知识,只有好处,不会有坏处,到了用得上文化知识的那种时候,文化知识只会嫌少不会嫌多。因此,钟化勇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时间加强学习文化知识,甚至不顾已经来临的高温酷暑,照常学习不误干活。养成好的习惯,受益无穷。
钟毅仁周腊梅老两口对于儿子钟化勇这种努力学习文化知识精神,既吃惊又高兴。自从洪涛上次回了一趟永安村后,钟化勇就不再那么脾气急躁,不再像一个愣头青了,他在洪涛的影响和劝告之下,学会了遇事首先冷静,接着理智应对,减少蛮干,头脑不再过于简单。而且最重要的,是他一改不看书的习惯,而是开始喜欢看书学习知识了,在这一个方面,他似乎开始接受起爷爷的遗传,喜欢看书,以看书为快乐。在喜欢学习文化知识这一方面,钟化勇又有一点像他的姐姐钟春兰。钟春兰可是公家的妇联干部,少不了学习文化知识。
钟毅仁周腊梅老两口私下里面开玩笑,洪涛改变了化勇,让他一下子开窍了,知道文化知识的重要作用,要趁着年轻多学习,尽量吸收文化知识的丰富营养,准备迎接新的工作,争取把所学的文化知识运用到工作上,努力为新中国建设事业作出他自己更多的贡献。由于逐渐地养成喜欢学习文化知识的习惯,钟化勇的性情得到明显改善,说话时刻基本能够做到心平气和,尽量减少发脾气了。他知道了如果自己首先不在言行里面伤害别人,别人自然就不会报以伤害自己。人们之间理应互相尊重,彼此平等地对待。
由于努力学习文化知识,钟化勇的眼光变得比较长远,不再紧盯着脚下那一块弹丸之地,同时,他待人接物的本领有所增长,说话时候的言语水平不断提高。思想方法的这些好变化,也引起了他与熊有福村长关系的改善,虽然还有一些隔阂,但是已经不像以前那么剑拔弩张,彼此怀有仇恨一样。钟化勇首先让了步,发扬一点风格,尊重领导,见了熊有福村长主动打招呼热情问候,把他当作朋友一样,试着以心换心,设身处地。钟化勇的真诚对待,终于感动了这位熊有福村长,他也不再像以前那样看着钟化勇就不顺眼,虽然骨子里面总还存有那么一点厌恶的情绪。尽量避免发生冲突,已经逐渐成为钟化勇和熊村长两人之间的共同想法。话说回来,彼此之间进行争斗,两败俱伤,谁也不能得到多大好处。
不知什么时候,在钟化勇的身边,有了两本薄薄的,中国古人总结出来的人情世故读物《太上感应篇》和《增广贤文》,这两本古书中,属于传统文化的精华部分值得吸取。原来那是爷爷钟耀祖读过的,父亲钟毅仁一直珍藏着的,现在,两本祖传书籍终于传到钟化勇的手里面,如果孙子钟化勇能够真正仔细阅读铭记在心并且身体力行,爷爷钟耀祖地下有知的话,老人家一定会含笑。修身齐家,凡书香门第都懂得这个道理,谁家子孙如果认真执行,不愁兴旺发达。国是一个大家庭,家是一个小国。首先必须有国,其次才有家。每一个人的命运,都与国家命运紧密关联着。
(待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