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楼主 |
发表于 2020-8-21 16:54:19
|
查看全部
民国时期,将当街庙拆掉。1954年12月21日,由于阻碍交通又将西四牌楼拆除。同一天拆除的还有位于东城的东四牌楼。据孔庆普的《北京的城楼与牌楼结构考察》记载,在拆除西四牌楼时,最后拆除的是东边牌楼南边的立柱,“立柱靠近冯记鱼店的房子,房子的西北角和房檐,为躲开牌楼立柱,皆凹进一个90度的拐角,房檐距离牌楼立柱仅十厘米。事先已经与鱼店的老板说好,拆牌楼期间,如果对房屋有损坏,建设局负责修理。”在拆除的时候,老板躲开了,老板娘却提出:“必须拿出二百元钱来做押金,不拿钱就不让拆这根柱子。”老板娘坐在店里,怎么解释也不肯出来,于是孔庆普“就指挥吊车司机‘发动吊车,开始拆!’大吊车轰隆一响,工人们趁机高喊:‘不行!不行!要砸房子啦!’这位老板娘噌一下就跑出来了,大家都笑了,这位老板娘见房屋未伤着,也笑了”。1956年冯记鱼店公私合营后改称西四鱼店,曾经是西单与西四一带最大的经营水产品的商店,据《一张西四鱼店的老照片,又勾起我们多少当年的回忆》:“西四鱼店三间门脸房,一间朝北在西四东大街,一间朝西在西四南大街,中间的门脸是斜的,朝向西四路口。”简而言之,西四鱼店的门脸之所以出现拐角形状,便是因为东边牌楼南边的那根立柱所致。
与西四北大街南口相交的是阜成门内大街。这条街道的西端是阜成门城楼,“文革”时期,因兴建地铁而将其拆除。以赵登禹路南口为界,阜成门内大街,其西至阜成门曾叫阜成门大街,其东至西四路口称羊市大街。1965年将两街合并定为今称。这条街道的北侧多历史古迹,计有:白塔寺、历代帝王庙和广济寺。白塔寺建于元世祖忽必烈时期,寺内的白塔是大都著名的地标性建筑,是历史馈赠给北京的宝贵遗珍。历代帝王庙建于明嘉靖年间,是我国“中华统绪”连绵不断的历史见证。广济寺初建于金代,名西刘村寺,后荒废。明天顺元年(1457年)重建,成化二年(1466年)完工,更名“弘慈广济寺”。1953年后中国佛教协会驻此。
与西四北大街北口相交的是平安里西大街。这条道路东侧,在明代有仓廒,称太平仓。清代在仓廒旧址兴建了庄王府。1900年“庚子事变”,庄王府毁于大火,民国时军阀李纯购之,在王府南侧(今太平仓胡同北侧)构筑西式楼房,取名“平安里”。后又将王府内部道路打通称平安里大街。1999年把平安里大街西端的后车胡同拆除拓宽,将平安里路口以西的道路称平安里西大街,而原来的平安里大街则被撤销,成为地安门西大街的一部分。
北京白塔寺一带 资料图片
与前两条大街不同,赵登禹路在历史上是一条河流,元时称“金水河”,是流入皇城内部的一条人工河,由于是流入皇城的,不允许人们在这里洗手,从而下了一条金水河“濯手有禁”的禁令。元代末年,王冕来大都游览,有感于此而写下这样一首绝句:
金水河从金口来,
龙光清澈净无埃。
流归天上不多路,
肯许人间用一杯?
诗人想象,这是一条流向天上的河,居住凡尘的百姓,可以喝一杯这河里的水吗?
进入明朝以后,金水河演变为排水的水道,称“大明壕”,并将其向南延伸至北京内城南边的护城河。清沿明制,民国期间,陆续将大明壕改为暗沟,并在上面修筑道路,即今天的赵登禹路、太平桥大街与佟麟阁路。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