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发布新帖
查看: 879|回复: 0

(国庆特别节目之战士)65年传佳话 人们续写“日本小姑娘”的故事

发表于 2010-10-16 15:14:06 | 查看全部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65年前的1940年8月下旬,是“日本小姑娘”故事的起点:8月21日,在百团大战攻打日军占据井陉煤矿的战火中,八路军战士抢救出年龄4岁和不满1岁的两名日本孤女;8月22日,八路军晋察冀军区司令员聂荣臻决定把两名日本孤女送还日方,并给日军官兵书信一封。
    25年前的1980年5月29日,《人民日报》发表《日本小姑娘,你在哪里?》;6月8日日本媒体报道,“日本小姑娘”找到了,住在宫崎县都城市,名叫美穗子;7月10日,美穗子应中日友好协会邀请来华访问到达北京,这天正是美穗子44岁的生日;7月14日,聂荣臻元帅在人民大会堂会见了美穗子及其家人。
    珍贵图片是谁拍摄的?
    常言道:“一图胜千言”,诸多报道给读者印象最深的,是多家媒体刊登的那些以《聂荣臻将军与日本小姑娘》为题的珍贵图片。不约而同的是,上世纪90年代之前所有媒体的报道中,都没注明这些珍贵图片是谁拍摄的。
这些珍贵图片的作者到底是谁呢?今年6月出版的《沙飞摄影全集》揭开了谜底:《聂荣臻将军与日本小姑娘》一组图片共有8张,拍摄者是沙飞,当时任《晋察冀日报》前身《抗敌报》的副社长。沙飞1950年殁于石家庄,时年38岁。他短暂的一生留下许多经典作品,如《鲁迅先生最后的留影》、《白求恩做手术》、《战斗在古长城》等。
    今年8月出版的《铁色见证———我的父亲沙飞》一书,披露了当年沙飞拍摄《聂荣臻将军与日本小姑娘》这组图片幕后的故事。沙飞的学生冀连波回忆拍摄现场的情景说:“当时围观群众多,他(沙飞)叫我维持秩序,免得影响拍照。他对我说,这些照片现实可能没有什么作用,也不是完全没用,几十年后发到日本,可能会发生作用。”历史见证了沙飞的预见。1980年6月初,日本媒体记者就是拿着放大了的照片,从东京前往宫崎县都城市找到美穗子进行最后确认的。
沙飞战友石少华回忆说:“沙飞随部队参加百团大战,拍了不少照片。后来聂荣臻司令员怕他在前线出危险,去电要沙飞随司令部行动。事有凑巧,他刚刚回到司令部,就亲眼见到了聂荣臻照顾日本小姑娘,并委托当地老百姓把两个女孩送到日军驻地的情景。他很敏锐地用照相机拍摄下来。沙飞曾非常感慨地说,关于孩子,在抗日战场上有两件类似而又截然相反的事情,一件是在百团大战中,聂荣臻司令员亲自照顾并送还了被我军救出的日本女孩子;另一件就是在柏崖惨案中,日本兵把两个中国小孩扔进开水锅里煮死。这就是正义战争和非正义战争的鲜明对照。”
1947年1月3日,《晋察冀画报》社在阜平县举行经验交流会,沙飞在介绍摄影采访体会时谈及《聂荣臻将军与日本小姑娘》这组图片,他说:“当时我虽然拍摄了一些生动的材料,检讨起来,还很不够,因为我没有把那位不知名的勇士———从在战场上发现幼儿,直到亲自送到部队首长那里,具体生动地记录下来。这件事情,现在想起来还感到遗憾,值得在今后处理同样情况时注意”。是谁从战场上把“日本小姑娘”抢救出来的?这为“日本小姑娘”的故事增添了悬念和曲折。《人民日报》今年6月15日第十六版发表杨仲山的文章,题为《在战火中营救日本小姑娘》,使悬念有了答案。
    《聂荣臻将军与日本小姑娘》这组图片的部分作品,最早发表在1941年6月《解放画刊》第二号上,这是一份由晋察冀军区政治部宣传部新闻摄影科供稿、在华日人反战同盟晋察冀支部编辑的日文版画报;最早发表的中文媒体是1942年7月7日出版的《晋察冀画报》创刊号。
    将军与孤女的“画外音”
    这组珍贵图片生动感人,促动了人们希望了解“画外音”。上世纪80年代以来关于当年聂荣臻将军关怀照料日本小姑娘的诸多报道,多次提及40年代的两篇作品,一篇是1940年9月14日《抗敌报》发表的“晋察冀社通讯稿”,题为《老乡:把这两个日本娃娃送到敌人那里去!》,另一篇是1942年7月7日《晋察冀画报》创刊号发表的邓拓所写的报道,题为《将军与幼儿》。两者发表时间先后相差近两年。后者全文已经面世,前者内容尚未被媒体详细披露。近日记者通过国家图书馆查到通讯稿的原文,发现有一些有价值并鲜为人知的信息,现摘录如下:
    “正太路东王舍车站站长日人加藤,于我军进攻东王舍要点之际,偕其妻与二幼女逃入敌方堡垒躲避,该堡垒随后被我军攻破,其妻于炮火中亡故,加藤本人受伤,经我救治无效死去。遗下二幼女,最幼者并于混乱中负轻伤,由我军携回。我聂司令员见之,怜爱至尽,即请奶妈喂养幼女同时调治伤处,予长女以牛奶罐头,百般爱抚。并着妥人送回敌方,亲笔致函嘱咐转其亲属抚养。其时敌方飞机大炮正向我肆虐,炮火紧密,而该幼女在严密保护下,竟安达敌方,本文为此事之速记(编者注:此段加框,类似编者按。以下是通讯的部分内容)。
    又是一群战士带了一群老乡,挑着一篮水果欢天喜地地来看这一对小俘虏。———可怜呵!这样小的孩子。老乡们用着同情的调子轻轻地说。———不是吗?日本军阀这种罪恶的战争,已使他们这些无辜的孩子都遭殃了。?大队长用怜惜也是愤恨的语调向老乡们解说着。
    孩子听不懂周围人的话,可是她却感觉着这一堆穿着军衣,或穿着便衣的人们,脸上总是堆着异样的慈祥与和善。她已消失了恐惧的心情了。
    ———把她送到聂司令员那里去。大队长这样吩咐着。
    于是两个孩子被放在两只篮子里,一个老乡挑着,一个战士护送着走了。
    当这两个篮子被挑着的人放下时,那个大的孩子也把放在嘴里的果子拿下来,她又看见一个不相识的人,这个人先抱起了妹妹,又搀起了她,妹妹依偎在他的怀里,像在母亲的怀里一样,他抚摸着她的头问着,旁边的一个人转译了一遍,她听懂了。
    ———你害怕吗?她摇了摇头。这个人找来一个奶妈给妹妹喂奶,又拿来一桶牛奶,冲好了喂她。孩子奇怪了,这是谁呢?这是爸爸吗?不是,可是为什么他这么慈善与和善呢?
    这是我们的聂司令员,这是不仅对我们,对我们人民那样和蔼可亲,对敌人的孩子,不,对整个日本人民大众,都是那样仁至义尽。他是伟大的富有人间爱的国际主义者。
    孩子笑了。她黑溜溜的两只小眼睛不转动地凝视着他。
    聂司令员吩咐要把这两个孩子送回敌人那里去,几个老乡感到奇怪了。
    ———是的,我们一定要把他(们)送回去,我们进行的战争,是革命的、正义的战争,我们不会像日本强盗一样野兽似地屠杀中国人民,残杀中国孩子,让日本人民知道我们进行的战争不仅为着中国,也是为着日本人民、日本孩子。聂司令员用缓慢的语调向四周的人解释着。
    敌工干部把送回去的话转译给孩子,孩子依依不舍地抱住了聂司令员。聂司令员轻轻拍了拍孩子的头,孩子像是要流泪了。
    ———老乡!还是你挑着送他(们)去吧!送到敌人那里去。聂司令员把孩子放到篮筐里,把筐子里放满了梨等水果;边看着一个战士说:???!你也跟着去!聂司令员交给他一封亲笔写给敌人的信(书信全文详见本报7月21日第三版的报道《“中日两国人民本无仇怨”》)。孩子用依恋的眼光,离别了聂司令员,也别离了所有她很陌生的人。
    前线炮火正烈。由于正太线的惨败,日军调来大批飞机进行残酷的毫无目标的轰炸。我们的护送战士仍然带着这两个日本孩子向敌人方向走去。没有恐惧,有的只是为这两个小生命被自己国家强盗的炸弹杀伤的担忧。”
    据沙飞战友李遇寅(已故)回忆:“聂荣臻写信给石家庄日本驻华北派遣军司令。他们用中文回信给聂荣臻说,收到小孩,对贵军人道主义精神非常感谢。信是沙飞给我看的。回信没发表。”《聂荣臻传》中记载:石家庄日军收到两个小孩之后,回信表示感谢。
    当年的“日本小姑娘”美穗子,今年已经69岁。听说她近日还要来华访问,要再次感谢八路军、感谢中国人民的深情厚谊。“日本小姑娘”的故事还没有完结。

       来源:人民日报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注公众号
QQ会员群

Copyright © 2021-2025 中企互动平台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相关侵权、举报、投诉及建议等,请发 E-mail:bztdxxl@vip.sina.com

Powered by Discuz! X3.5|京ICP备10020731号-1|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080号

关灯 在本版发帖
扫一扫添加管理员微信
返回顶部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