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发布新帖
查看: 724|回复: 0

鉴往知来——跟着总书记学历史|淮河治理继往开来

发表于 2020-8-22 12:08:53 | 查看全部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来源:新华社

        习近平总书记18日赴安徽考察调研。当天下午,他先后来到阜阳市阜南县王家坝闸、红亮箱包有限公司、蒙洼蓄洪区曹集镇利民村西田坡庄台,察看淮河水情,走进田间地头,了解当地防汛救灾和灾后恢复生产等情况,看望慰问受灾群众。

  从新中国成立后的“约束洪水”“控制洪水”,到改革开放后“管理洪水”,再到新时代谋求“人水和谐”……中国人民70年致力淮河安澜,在战胜灾难、再造山河的过程中,锻造出淮河儿女激流勇进、历经磨难而自强不息的精神。

  “一定要把淮河修好”

  淮河与黄河、长江、济水,在古代并称“四渎”。这是一条美丽的河流,甲骨文中“淮”字意为飞鸟掠过河流。《说文解字》中,“淮”字从意而形,释为“从水隹声”。“隹”本指“鸟儿”。

  淮河与秦岭构成中国地理南北分界线,这里地处南北气候过渡带,沃野千里,是传统农业生产基地,历史上经济富庶、文化灿烂,是中华文明重要发祥地。由于地处中原腹地、南北要冲,自古为兵家必争之地,特别是宋代黄河夺淮入海后,“走千走万,不如淮河两岸”的鱼米之乡,水灾频发,演变为历史上多灾多难的区域之一。

  据淮河水利委员会介绍,明清至新中国成立初期450年间,这里每百年平均发生水灾94次。“两头高,中间低”的流域地形,使淮河成为中国最难治理的河流之一,一度被老百姓称为“坏河”。凤阳花鼓里“十年倒有九年荒”唱词,从侧面记载了大雨大灾、小雨小灾、无雨旱灾的淮河写照。

  新中国成立后着手根治淮河水患。1950年10月14日,在百废待举、百业待兴情况下,中央人民政府就作出《关于治理淮河的决定》,淮河治理翻开历史新页,淮河成为新中国第一条全面系统治理的大河。

  1951年5月,毛泽东同志发出“一定要把淮河修好”的号召。以“蓄泄兼筹”为方针,淮河儿女团结拼搏、艰苦奋斗,持续开展大规模治淮建设,取得举世瞩目的辉煌成就。新中国第一任水利部部长傅作义将军感叹:“历史上没有一个政府,曾经把一个政令、一个运动、一个治水的工作,深入普及到这样家喻户晓的程度!”

  70年来,党中央国务院多次召开治淮会议,对淮河治理作出一系列决策部署,淮河百姓安居乐业的美好夙愿,正在变成现实。

  这就是“王家坝精神”

  鼓钟将将,淮水汤汤,讲述着淮河人民的无私奉献精神。特别是“千里淮河第一闸”王家坝一闸千钧,多次分洪保障淮河中下游安全,锻造了感人肺腑的王家坝精神。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注公众号
QQ会员群

Copyright © 2021-2025 中企互动平台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相关侵权、举报、投诉及建议等,请发 E-mail:bztdxxl@vip.sina.com

Powered by Discuz! X3.5|京ICP备10020731号-1|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080号

关灯 在本版发帖
扫一扫添加管理员微信
返回顶部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