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发布新帖
查看: 2476|回复: 1

(国庆特别节目之战士)英国女孩讲述日军上海集中营里的"美丽人生"

发表于 2010-10-16 15:31:01 | 查看全部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纳粹集中营,是法西斯残酷迫害犹太人的象征。二战期间,在上海,也有多个用来关押英美等国在沪外国人而设立的日军集中营。这段一度被湮没的史实,最近被一点一点复原。

    72岁的白丽诗(Betty Barr)可能是目前在上海的唯一经历过日军集中营生活的外国人了。从1943年开始,日军把英美等国在沪的外国人关进了他们设立的集中营。那一年,白丽诗10岁,她在日军集中营里度过了终生难忘的800多天。

   意大利导演罗贝尔托·贝尼尼自编自导自演的《美丽人生》,用喜剧的形式来讲悲剧,使悲剧更具震撼。由于父母的精心呵护,白丽诗也有了一段日军集中营里的"美丽人生",但即便如此,那一段在父母保护伞下偶尔泄漏的点点滴滴,仍让她终生不能忘怀军国主义给平民带来的悲惨。

    日军上海集中营的史实告诉后人:外国人与中国人的命运,中国抗日战争与世界反法西斯战争,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
战争来了
    对上海的外国人来讲,上海经历了两场战争的开始,一场始于1937年,另一场始于1941年。由于中日开战后,日本并没有向欧美开战,因而当时的上海公共租界和法租界仍然在日军的掌控之外,也成为了中国平民,以及文化、科技、经济等各界人士的避难所。

白丽诗和当年集中营用过的盘子(金旼旼摄)
    1941年12月8日,珍珠港事件爆发,日军在一天之内便占领了上海公共租界,这片"孤岛"就此沦陷。

    当时,白丽诗的父母均在上海任教。谈到1941年12月8日这一天,白丽诗的印象很深,她拿出一个巴掌大的笔记本。"母亲像是预见到这一天的不平凡。"她记下了改变他们一生的战争的降临。墨迹虽已淡去,但娟秀的字母写得整整齐齐:

    "7:00 报纸没有来

    8:00 K打电话来,说日本向美国宣战了,马尼拉遭到轰炸

    8:30 去麦伦中学教语法,很紧张

    10:00 乘车去市中心。南京西路上满是日本兵。

    10:15 愚园路被封锁……

    11:00 约翰打电话来说,日军占领工部局(当时公共租界最高权力机构,在今江西路、福州路附近)…

    12:45德国电台说,珍珠港、马尼拉、香港、新加坡遭轰炸。上海完全沦于日军控制。除了德国电台,所有电台关闭。"
    战争还是来了,虽然大家早就预料到这一天。因为道路封锁,父亲没法回家。中午,白丽诗和哥哥从学校回到家。整个下午,母亲回答着孩子无休无止的问题,只要一听到电话,就会腾地跳起来去接。
晚上,父亲还是没有回来。一个德国邻居拿来了收音机,还有俄文报纸,一句句翻译给白丽诗一家听,对未来,大家满怀恐惧,不敢多想。

    紧张的气氛在蔓延,恐怖的事情在母亲的日记里越来越多。12月
   白丽诗母亲的日记和笔记:下排左一为记录1033条狱规的笔记本,左二为记录1941年12月8日战争爆发当天见闻的笔记本,左三为五年日记。(金旼旼摄)
9日,"约翰说,所有的外国人都要在五天里完成登记……Moore Memorial教堂(今西藏路沐恩堂)的看楼人被从楼上踢下,当场摔死。"

    12月10日,"福州路,看不到头的英国人和美国人排队等待登记……考虑战争会持续多久?A说3个月,B说3个月,我说3年……每一点食物都很珍贵了,不会有船再运来东西,我们也没有钱了。"

    难以避免,白丽诗一家也要登记。随后大家被要求佩戴袖章,美国人是A,英国人(以及部分欧洲人)是B。"这一点让我们很反感,因为在我们的印象中,只有在纳粹德国的犹太人需要戴袖章。"

    恐怖在蔓延。日军的宣传卡车整天在大街上高声广播,到处是日军传单。街道随时可能被封锁。人们随时可能被日军带走,而被带走的人多半就消失了。

    父亲的学校面临危机,许多中国学校已经关闭,搬往内地。一天父亲学校里一个即将去内地的中国学生,对他的美国同学说道:"你们必须呆在这里,因为你们是囚犯;但是如果我们呆在这里,就是奴隶。我一定要去大后方。"不久,白丽诗一家成了真正的囚犯,开始集中营里的生活。

龙华集中营
    白丽诗坦言,与很多人相比,他们一家是幸运的,因为他们将要去的龙华集中营是日军关押平民的场所。而当时许多被日军认为有利用价值的人,或者有间谍嫌疑的人都被关到了"桥厦"(Bridge House,今四川北路、苏州河交界处的新亚大酒店)日军宪兵司令部,多数人有进无出。

   1942年,白丽诗一家和麦伦中学中国学生的合影。注意白丽诗父母的臂章。
    1943年4月10日,白丽诗永远忘不了那一天--她10岁生日刚过两天。抱着洋娃娃的她看着父母忙碌地收拾东西,不知道金色童年从此将结束。那天之后,甚至连名字也没有了意义:22/225,22/226,22/227,22/228便是他们一家四口的代号、之后八百多天的"名字"。

    按照日军的要求,白丽诗一家必须立刻搬入龙华集中营(今上海中学)。早上7点半,三辆三轮车载走了白丽诗一家的全部可带走的家当。到哥伦比亚乡村俱乐部(今中山公园附近)后,换乘大巴向南前往集中营。

    少年不识愁滋味,"所有的孩子只以为是外出野营度假。一路经过徐家汇天主教堂、徐家汇藏书楼……我满心激动,期待着新的冒险旅程。可出了法租界,街道开始变得杂乱、肮脏,走过郊区田野,满目疮痍。最后,在一片荒芜中,我们到达了目的地:龙华集中营。" 白丽诗清晰地记得那一路心情的变化。到了集中营,看着周围的铁丝网和哨兵,所有人心都凉了。
营里的生活
    白丽诗一家四口被安排在G号楼,一间12ⅹ14英尺的朝北小屋,比白丽诗在愚园路自己的卧室还小。不过大家还是感到庆幸,毕竟一家人还拥有一间自己的房间。至于那些单身的难友,他们像沙丁鱼一样50多人挤在一间长房间里。

    一千余名难友,800多个日日夜夜就这样开始了。
   上海龙华集中营。此图为当时也被关在龙华集中营的Irene Duguid所画。


    在集中营,缺衣、少食已经是再正常不过的事了。初期食物还比较充裕的时候,早餐通常有一碗粥、半只硬面包,午餐和晚餐有米饭和麦糊。此后,食物越来越少。到1945年春,据白丽诗母亲日记的记载,早餐一周四天只有一杯茶,另三天是一盎司麦糊;午餐是卷心菜汤和一个土豆;晚餐根本就没有。

    除了食物,水是集中营最宝贵的资源。洗澡时大家分成10组,大家就位后,负责人会叫道:"准备,开水!"一分钟后,叫声又起:"关水!擦肥皂。"半分钟后:"水来!"不过,就是这样的洗澡,也已经算是很奢侈的了,不久就被取消。

    白丽诗清楚地记得,常来他家的一个英国朋友和一个比利时银行家,每次都是自备"茶水"的。而母亲也练就了用两杯茶水洗净一家四口碗碟刀叉的功夫。
衣服也是大问题,因为孩子们都在长身体。大家只好把所有孩子的衣服集中起来,轮着穿。到了冬天,大家只好把所有的布都裹在身上,再把仅有的一点可怜的热水灌在水壶里,捂在被窝,以便早上可以喝口热水。

    外国侨民在龙华集中营劳动。此相片由Phyllis Hill先生提供。
    在和白丽诗交谈的时候,她总是保持着积极、感恩的心态。虽然有的人要在寒冬腊月在彻骨的水里,不停地洗切厨房的碗菜,虽然有人要做烧砖的苦役,连上海天主教大主教也做着下水道清洁工作,但每个人都坚持着,期盼着。"我们是幸运的,我知道在战争里,中国人民所受的痛苦甚于我们百倍。"

    所有人都要做工,虽然很多人曾经是老板、经理、教授、作家、神父……,但是在困难面前,所有人都团结起来,争取着每一点可以获得的权利。

    同时,营外的救济也挽救了不少人的生命。在初期,一些葡萄牙、瑞士朋友会时不时地送来些衣物药品。国际红十字会也会偶尔送来些救济品。在集中营附近的中国农民也会冒着生命危险,隔着铁丝网送些吃的。

    但是,疾病还是在蔓延。没有药品,甚至连蚊帐也是重病号才享有的专利。在白丽诗母亲的日记里,清楚地记载着一个个死去邻居的名字。

    疟疾肆虐。白丽诗的哥哥迪克(Dick)在医院里躺了好几个月。一次一位难友送了半碗牛奶给迪克,白丽诗在送去的路上忍不住啜了一小口这久违的美味,为此好长时间她对哥哥都有负罪感。

恐惧伴随成长
    集中营的生活绝不止缺衣少食这么简单。虽然有父母的庇护,虽然孩子的天真往往能在苦闷中觅得快乐,但恐惧感从来没有远离。
    外国侨民在龙华集中营劳动。此相片由Phyllis Hill先生提供。

    让白丽诗最为害怕的是每天早晚两次的点名。每个人都必须在自己的房门口大声报出自己的号码,如果缺了谁,同楼的难友就会受到株连。有时查房会在半夜时分突击进行。

    白丽诗清初地记得,一次一位邻屋的老人只因为动作慢了一点,结果日本兵狠狠地打他耳光,直打到老人跪地,仍不放过。在一个孩子的心目中,难以理解一个人会对一个老人如此施暴。

    虽然喊了数千遍22/228,但白丽诗每次还是会害怕,特别是日本兵在喊完之后的入室检查,每当此,白丽诗的心都狂跳难止,因为母亲将一把长长的厨房用刀藏在她的洋娃娃床内。

    1944年8月19日,三个难友越狱逃跑了。从此,狱规更加严厉。在白丽诗母亲留下的一本笔记本上,记者发现的狱规达1033条,从不准逃跑到不准用电烙铁,事无巨细,全都有规定。可以发现,8月19号以后:"室与室之间禁止走动,一天供应两餐,私人藏书全部没收,不许通信,一切工具没收……"

    当天下午,不知何故,几个日本兵追打一个难友,那人一路狂奔一路嚎叫。被捉住后,日本兵用扁担猛打,凄惨的呼叫回荡在空旷的营地。大家积压多时的怒火终于发作了,人群从楼里涌出,声势壮大,场面失控。结果,当晚大批宪兵带着机枪包围了集中营,大家在恐惧中度过了好多天。

胜利
    1944年11月,集中营里的人们终于看到了胜利的曙光。美军飞机在集中营上空低空飞过去轰炸龙华机场。飞机带着巨大的轰鸣,从头顶擦过,人们甚至看见飞行员向他们挥手。
    上海租界、集中营地点示意图。图上红圈处为集中营地址。此图来自Huge Collar著 Captive In Shanghai

    1945年4月的一天,大家突然发现碧蓝的天空,美国战机排成V字形飞过。"快看,天上是什么?"、"V,V,V""什么意思?""Victory,胜利?"

    的确,那是美国战机在向大家传递欧洲战场的胜利!不久,盟军告捷菲律宾的消息传来,难友兴奋无比。但是,谣言也开始满天飞:有人说他们会被转移到内地,有人说日本投降前会把他们都枪毙……

    不过,8月15日,战战兢兢的难友们终于放下了悬着许久的心。白丽诗母亲当天的日记如此记载:

    "中午,瑞士方面接管了集中营。战争终于结束了。多么值得庆祝!晚上7点,难友们作了露天感恩礼拜。在F楼上,七面旗帜迎风招展:美国、荷兰、英国、中国、比利时、俄国。难友们在屋顶欢庆到午夜。天那么清!月光那么亮!一切那么美好!"

    自由了,白丽诗至今记得自己在两年多后第一次踏出集中营大门的情景。"我跨出去,又跨进来,再跨出去,再跨回来……这样反复了许多次,我自由了,我可以自由进出了。" 

    1973年,白丽诗回到中国,和她父亲一样做了名教师。1984年,她和王正文先生在上海喜结连理,从此定居上海。

    "这里有我童年时代最美好,和最悲惨的记忆。我热爱上海,热爱从患难中一起走出来的上海人。" 白丽诗笑着说,"I am a Shanghai girl(我是上海女孩)。"


链接之一:"上海女孩"白丽诗和她的父母

    1937年8月的一天,美国《达拉斯晨报》刊出了一个英国小女孩和哥哥的中国装照片,照片上哥哥拿着中国碗和筷子,妹妹抱着一个中国装的娃娃。照片下面是这样的文字:"今天,4岁的白丽诗(Betty)和7岁的迪克(Dick)得知,他们父母曾经任教的上海虹口麦伦中学(今继光中学)被日军飞机炸毁了。两兄妹在达拉斯的外婆家。"

    在这次轰炸中,白丽诗在上海的家也随学校化为了一片废墟。1937年8.13淞沪抗战爆发,白丽诗一家恰好在美国外婆家做客。但为了在中国的教育事业,父亲决定立刻返回上海。回到上海,父母只从废墟中检出了几块结婚时买的瓷器碎片留作纪念。

    白丽诗的父亲约翰.巴尔(John Barr),英国苏格兰人,1924年由英国教会派往中国,就教于麦伦中学,直至1952年。母亲露丝·希尔(Ruth Hill),美国得克萨斯州达拉斯人,哥伦比亚大学中国学硕士,1930年来到中国,任教于沪江大学。

    1933年,白丽诗在上海出生,她喜欢称自己是"上海女孩",因为她生于此,而且和上海一起经历了那场劫难。上世纪80年代,她嫁给了一个"上海男孩",从此定居这个城市。和白丽诗相识算来已经5年了,在我提出要把她的故事写下来的时候,她很犹豫,总念叨:"中国人所受的苦比我们多得多,我们很幸运。" 她总是这样怀有感恩之情,她说,在经历了集中营里的八百多个日日夜夜后,每一个幸存的人都会学会感恩。

    白丽诗承认,作为一个孩子,一个在父母悉心爱护下的孩子,对战争的恐怖没有成年人理解得全面、深刻。她总讲起两部电影。一部是讲述纳粹集中营里生活的意大利影片《美丽人生》,父亲一直用谎言瞒着儿子战争的真相,让他以为战争不过是游戏。白丽诗承认,她对集中营生活的记忆,难免带有父母善良"谎言"的痕迹。但是就在那样的保护之下,恐惧感也从来没有离她很远,哀叫、嚎哭的声音也常常会在她脑中回响。

    另一部电影是《太阳帝国》,这部斯皮尔伯格导演的电影,取材自上海集中营的生活。但是,白丽诗说,每个从集中营里活着出来的人都很愤慨,因为那不是历史,导演为了增强戏剧化效果,故意弱化了集中营里生活悲惨的一面。

    能够记录这段历史,要感谢白丽诗的母亲。在讲述故事的时候,白丽诗拿出了一包珍藏了几十年的笔记本。大大小小的本子上是母亲在战争期间的日记、笔记和随感。

    在日记本的扉页上,母亲写下了这样的句子,这是英国著名学者塞缪尔.约翰逊的格言:"对我们这些不起眼的生命来说,没有什么事情是过于琐细的。只有研究生命中的饾饤细事,我们才能学会减少痛苦,增益快乐之道。"

    所以,母亲记下了1941年12月8日那天的所有细节,记下了集中营里的1033条狱规,记下了所有死难同胞的名字……

    上世纪八十年代定居上海之后,白丽诗接待了许多当年的幸存者,以及他们的后代重返集中营。她半开玩笑地说,如今她是英国驻上海领事馆的"专职接待员"了。她向重返集中营的人们,以及来上海参观的外国旅行团讲述那段历史。就在记者采访之际,她还接到一个陪同澳大利亚教师团参观集中营的任务。

链接之二:上海集中营:二战史中被遗忘的角落
    1941年12月8日日军空袭珍珠港,日本对美欧宣战。在上海,日军当天凌晨炸沉了停泊在黄浦江上的两艘盟军炮艇HMS Peterel和USS Wake号,这是当时盟军在上海的唯一军事力量。12月8日晨,日军不费一枪一弹完全占领了上海英美公共租界。

    占领公共租界之后,日军迅速进驻英国、美国、荷兰等驻沪领事馆,将使馆人员集中管理。同时,日军清算英、美、荷等国在沪银行,强行侵占工厂、企业。

    根据当时日军的规定,敌国侨民凡满13岁者均须佩带红色臂章,美国人为A,英国人、比利时等为B,荷兰人为N。同时规定,凡佩带这种红色臂章者,不得进入戏院、电影院、舞厅、夜总会、跑马厅等公共娱乐场所。

    1942年10月,日本军事当局决定对在中国的"敌国人"采取区别对待,对"拘押者"和"集团生活者"进行区别。凡是涉嫌从事间谍活动,可能对日本造成危险的人实施拘押。拘押的地点主要在海防路,以及四川北路、苏州河的"桥厦"(Bridge House)日军宪兵司令部。

    据当时公共租界英国居民委员会主席休奇·科勒(Huge Collar)回忆,占领后日军疯狂地抓人,在第一批被捕的美国人中,有著名摄影记者J.B.鲍威尔,还有许多是商人、警察等等。被抓进日本宪兵司令部的人很少能够活着出来,大多遭受了非人的折磨。科勒回忆道:"日军什么人都抓,毫无理由和根据。最终那些有幸活着出来的人,都面目全非,彻底被摧垮了,全都沉默寡言。"

    如今,这座恐怖的"桥厦"大楼仍然矗立在苏州河畔。白丽诗在几年前曾经陪同过一个英国建筑师参观,那位建筑师的祖父,上海和平饭店内饰的设计师,1942年就死于这栋大楼。

    至于其他人,日军于1943年1月24日制订了《在沪敌国人集团生活所实施要纲》,决定将英美在沪的侨民收押进集中营。

    上海盟国侨民集中营,日文名称是"上海敌国人集团生活所",日军所取的英文名称是"Shanghai civil Assembly Center",意为"上海平民集合中心"。但在一些英美幸存者的回忆录中,一般直接称为"Internment Camp",即"俘虏集中营"。在抗战胜利后,中文一般称"上海盟国侨民集中营",简称"上海集中营。

    上海集中营,历时两年半,从1943年1月29日到1945年8月抗战胜利,共关押过六千余人,分别来自英国、美国、加拿大、荷兰、比利时、澳大利亚、新西兰、南非、苏联、挪威等国。被关押者最小的6个月,最长者88岁。是二战期间发生在上海的重大事件。

    但是,这段历史长期以来却一直被人遗忘。长期从事上海史研究的上海社科院研究员熊月之介绍说,由于集中营处于封闭状态,与华人社会隔绝;被关押人员在二战结束后,绝大多数都离开了上海,所以一般人知之甚少。而在英美等国,由于上海不是反法西斯的主战场,因而也未引起国外史学家的注意。

    根据上海社会科学历史研究所最近获得日军外务省档案《在上海敌国人集团生活所收容敌国人人名表》,当时上海共有包括龙华集中营在内的9个集中营,以龙华、浦东两处集中营规模最大,关押人数最多。

    与海防路和"桥厦"拘押的人员不同,在上海集中营里的人生活要略好一些。只要不违反营规,一般没有性命之虞。熊月之认为,日本占领当局对待集中营里的盟国侨民,与德国人对待犹太人不一样。其原因很复杂,比如英美虽然在军事上是日本敌国,但文化上是日本人学习的对象,于是日本人对英美侨民的心理比较复杂。不过,一旦违反营规,迫害是相当残酷的。由于研究开始较晚,熊月之说,目前国内对这段历史的研究和了解尚处于起步阶段。

        来源:新华网上海频道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1-5-30 06:27:23 | 查看全部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注公众号
QQ会员群

Copyright © 2021-2025 中企互动平台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相关侵权、举报、投诉及建议等,请发 E-mail:bztdxxl@vip.sina.com

Powered by Discuz! X3.5|京ICP备10020731号-1|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080号

关灯 在本版发帖
扫一扫添加管理员微信
返回顶部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