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马上注册!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据云南省教育厅介绍,今年全省高校毕业生达到68000人,其中,硕士以上研究生3000人、本科生29000人、专科生36000人。进场的300家用人单位提供岗位1万个。尽管供需比例远不对称,但场内择业的冷热不均依然存在。电信、金融、烟草等行业摊位前人头攒动、甚至排成长龙;边远地区、基层企业等摊点前仍“门庭冷落兵马稀”。记者对个中原因的采访,希望能为毕业生供需双方搭建沟通的桥梁。  |
    学子心声:情系家乡更看重发展  |
    ——待遇环境制约。广西工学院刘文:虽然毕业于工学院,但我已考了教师资格证。为的就是到版纳、思茅等地去当一名教师。尽管我知道,现在的大学已经从精英教育向大众化教育转变,目前的就业形势总体供大于求。然而,在基层,尤其是在边疆少数民族聚集地区,基础性行业和教师等岗位,还存在着大量的人才空缺。但由于地区财政自给困难,人员缺编、工资难发、保障不足等问题普遍存在。部分毕业生出于对这些问题的考虑,仍望而却步。  |
    ——缺乏专业平台。南京农业大学赵辛:我来自思茅农村。到昆明找工作,并不是因为我不想回去。其实我也渴望为家乡做更多的事情,毕竟家的感情是一种难以言喻的概念,但是我所学的海藻养殖专业,在家乡几乎没有用武之地,没有单位能为我提供专业发展平台。  |
    ——经历就是财富。楚雄师院张红梅:自己长期生活在农村,见识少,经历少。当今社会,经历就是一笔财富,所以,我暂时还是要选择出来,但总有一天,我会回去,把学到的更多的知识和经验带回那里去,为家乡做得更多一点。  |
    ——发展机会不均等。云南师范大学陈垒:我来自昭通,基层边疆条件差、保障低、经济不发达,这些词对于我来说并不陌生。我没有选择回乡就业,并非受传统就业观念束缚,作为大学生,我们可以做的就是多学一点知识,多做一点贡献,但也迫切需要基层政府在尽可能的情况下,多为大学毕业生们提供相对好一点的发展环境。  |
    单位建言:用发展的眼光看基层  |
    ——尽力搭建平台。曲靖某机器制造厂:大部分毕业生对基层用人单位存在着或多或少的认识偏差。现在制造行业也越来越多的转向为由市场来配置资源,我们在岗位设置上也作了相应调整,尽可能为每一个符合专业的毕业生提供适合的岗位和发展平台。我们也要提醒毕业生,用发展的眼光看企业。同时,结合自己所学专业,有选择的辅修一些相关专业,这对就业还是对发展都很有益处。  |
    ——更需要创新接力。临沧某水电局:水电行业不是一个自给的行业,客观上要求水电人在信息沟通、区域合作、经营理念等方面有创新的发展思路。临沧的水电,因其面向南亚和东南亚的独特区位因素,更需用“走出去”和“引进来”的发展观来驾驭全局,我们希望更多有理想、有抱负的毕业生能够看到基层发展和进步的趋势,带着成熟的思想和发展创新的意识到基层来就业。  |
    ——提供更好环境。个旧某采矿企业:提到采矿,大多数人都会把它和“灰、黑、塌方、机器轰鸣,与世隔绝……”联系在一起。但随着国家整体工业水平的提高,越来越多的老工业企业都在不断创新技术,革除体制机制上的弊端。为给高校毕业生创造相对较好的就业环境,企业承诺一次性给予5000到20000元不等的安家费,还为其提供相应的住房。按其知识和技能水平,只要持续工作五年,住房就归其所有。此外,对于在工作中有突出贡献和在技术上有所突破的,还给予上万元的奖励。  |
    楚雄州某学校:经济不发达的确是制约吸引人才的重要因素,但我们在保证住房和工资的同时,还把业绩和奖金、发展等相挂钩。另外,在发展机会上,同等和工作年限的教师,以学历和能力水平作为优先考虑的培养对象。虽然基层的经济发展在短期内难以得到明显改善,但我们希望毕业生正视基层的发展机会,看到基层发展的潜力和空间。(完)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