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马上注册!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全国所有聚酯(PET)生产企业统计》《全国50家煤制氢企业统计》 《全国所有甲醇生产企业统计》《现代煤化工产业系列研究报告》2019版——煤制烯烃+煤制乙二醇+煤制乙醇+煤制油+煤制天然气 《现代煤化工政策汇编及解读》 《中国聚烯烃技术汇编》《尿素市场研究报告》,《中国煤化工战略规划报告》-山西篇 、内蒙古篇 ,陕西篇,咨询微信:3181066003,加时请注明报告(点蓝色的字,了解详情)
我国高级技工缺口达上千万人。高技能人才短缺,并不是一个新鲜话题,但因一直未能得以有效破解,所以一经提及,难免再次成为焦点。
“技工荒的存在,一方面,在我国转型发展的过程中,对高技能人才的需求数量持续增加。另一方面,也是决定性的原因在于,很多人心中有一个“不愿意甚至不屑于当技工”的心结。
一直以来,社会人才观存在偏差,对技工认可度不高、尊重程度较低是最重要的原因。长久以来,在很多人心中,大学生才是人才、体面工作的代名词,而工人则是“双手油污、浑身汗臭、收入低下”的代名词。近年来,虽然国家倡导加强职业教育,但是各地各级大学持续扩招,有些大学甚至出现招生名额大于报名人数的现象,也就是说只要报名就能被录取。于是乎,大学生就业再难,人们也愿意让子女接受大学学历教育。
与技能人才社会地位偏低、认同感不强相伴而生的,是职业发展渠道单一、上升空间和成长模式狭窄。具体表现就是,无论月薪多少,在现行体制下,技工的出路几乎永远被定格在车间一线,繁重的劳作和无休止的加班往往会伴随其全部职业生涯。无怪乎,一个月薪三四千元的“白领”岗位能吸引大学生哄抢,而工资上万元的技工岗位却无人问津。
一个国家、一个社会需要多种多样的人才,既要有一流的科学家、教授、政治家,更要有高素质的工人、厨师、飞机驾驶员等高技能人才。从某种程度上说,一个国家劳动者技能水平代表着这个国家的技术实力。技工人才是技术创新、企业转型的中坚力量,对于社会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影响,理应得到企业、社会以及公众的认同。我国要确立“世界制造业中心”的地位,实现从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的华丽转身,建设高素质产业工人队伍、打造更多“大国工匠”已是当务之急。
要从根本上破解“技工荒”,陈旧人才观亟待改变。营造“技工光荣”的氛围,绝不能一提到技工,总是低人三分。而在倡导“工匠精神”的当下,需要正确的价值导向为引领。增加技工群体的收入。我们必须营造重视技能、尊重技工的社会氛围。在提高技工人才收入的同时,更要注意消除其成长路上的瓶颈,让年轻人看到当技工也可以有尊严地生活,看得到事业前途和人生希望。唯有如此,才能迎来技工人才的春天。
缓解技工荒需教育先行。政府部门应继续加强舆论引导,深化职业教育改革,修改唯学历要求的相关政策,提升蓝领工人们的社会地位,维护他们的职业尊严,为他们打通上升通道,以增强职业教育吸引力。
5年工作经验机械工程师转行心声
自我介绍一下,2011年毕业,专业是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毕业后在某大型民企做制造工程师。家里人都是干机械出身的,算是一个技术崇拜的新兵。在机械行业我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只是把这几年的思考经历整理写出来,算是对自己的总结并且希望和更多的人分享。
大 学时候特别喜欢创新,无创新不机械的感觉。觉得算齿轮比,经验公式都不够新奇,觉得机械就是应该巧妙简洁。在市级还有一些校级的机构或者机械大赛都有名次。像电影三大傻大闹宝莱坞里说的,我也认为机械就是代替人的东西。在可以完成要求的前提下,足够的简洁,这样好做,好用,好维护,何乐而不为。那些组装的多功能东西,越是关节点多,越是不结实,你看瑞士军刀虽然多功能,但是每一个工具都是单独的一个。还有就是国内大家喜欢用可调节的扳手,但是外国更多喜欢用成套的扳手,它的好处在于使紧固件尽量少的变形。
工作是随便找的,真的很随便,简单到我只有一个要求,干技术就ok。
当然工资还是有点要求的,最起码我希望自己工作了就不会再问父母要钱花。那会没有很系统的了解到设计啊,工艺,技术支持等区别。就是觉得自己该在车间第一线干几年,这些经验会是以后的财富。一个好的工艺,当他有了经验后再加上以前的理论可以成长为一个很好的设计。而一个毕业就搞设计的人,设计的东西的可加工性就有待考证了。当时还在论坛里看到某位前辈的帖子,大概是说技术支持这个职位比较好,因为可以直接接触自己的产品,然后解决客户运用过程中的种种问题,成长是最快的。但是我还是觉得技术就是要一步一步的走。踏踏实实,数十年磨一剑的感觉。
我也有致命的一个缺点,就是欠缺分享精神,自私。干了两年的工艺,首先我把所在的厂里所有机床的型号,行程,机械原点都整理成表格备查,但是我没有把它们分享给我的同期同事。后来我又请教单位的老师傅,加工每种材料一般给的转速和进给是多少,也整理出来并且记下来,也许每次的参数并不是最理想的,但是有个范围的参考找理想的东西就容易的多。
刚上班的前半年工作笔记是很重要的,因为那是实践经验成倍增长的时期,需要记录总结的。单位不要求,也该自己记下来。我写了大半本的工作笔记,大概就是记录我每天学了什么,干了什么。有从机械手册上摘抄的东西,也有从一线工人嘴里问出来的。进步真的很快。
再后来我被细分去做一些夹具和刀具的设计,具体设计等我整理好了再分享中间的那么一点点经验,现在只是总结自己的学习过程。有时间和条件允许下,尽量把自己做的这种单件的东西从头到尾的跟一遍,和工人聊聊天,问问他们这么设计会不会不好加工,如果他们做会怎么设计。对于那些更改的设计,如果不影响功能又减轻重量,那是完完全全需要改进的。而对于影响功能的,也可以和工人探讨我要这样的效果,你有没有更好的主意?给工人以尊重,他们懂的远远比你一个刚毕业的大学生多得多,心态归零。把自己的经验整理后,最好分享给自己的领导和同期同事,不对的地方请他们帮忙提意见,这点我当初做的太烂了。
对于软件,刚开始工作的时候,大家都是在标榜我会什么软件,pro-e,solid works,cad等等。我能用到多熟练。但是其实,软件只是个工具,就比如刻刀,那还得有老师傅的手和技术才能有好的作品。软件是表达工程师语言的载体,必须会,但是不必太苛求。学习第一款软件还是得多下工夫,因为它是锻炼自己的建模思想的软件,然后就可以发现其他软件多是操作不习惯的问题,很容易上手。而图纸中最核心的东西,依旧是怎么容易加工,怎么比较轻,怎么选择经济的材料这些问题。软件的习惯,尽量和自己的企业一致,花2天时间,从百度和论坛上找方法,把图纸模板,材料库,材料数据导入,尽量用自动化计算质量和体积,表面积这些。标注这些参数,对于后续发黑一类的表面处理很有帮助。
以上是CAD端的软件,接着需要懂一些CAM和FEA的知识。cam可以输出我们主流的代码,在一些复杂形状和五轴加工的时候省去编程的功夫,而且可以检验工序的正确与否 ,避免不必要的事故。fea是工艺不太用到的,至少我工作2年没用过。就是有限元,不过后来的工作经历让我对它有了一定的了解,在轻量化和设计出能给出很大的参考价值。
对于加工,工艺工程师大多都要写工艺卡。而有些老师傅是很不屑于工程师写的工艺卡,因为根本用不了啊。。。不是鄙视咱么,他们自己的方法真的比咱们这些小孩子好得多。所以多去请教,有时候一个顺序的改变,就可以剩下后一个工序的时间。加工普遍要留量,留的多了后面还是得切掉,所以留量也是有学问的,如果技术熟练的工人可以少留一点。
之后很久很久,我觉得自己身边没有人,一共就那么百来号人,上班见,下班还见。机械企业普遍也不在市中心,感觉自己都没有娱乐了。感觉心中的小心脏按奈不住寂寞了,看书,约朋友出来聚会,慢慢的发现两年后,我干其他行业的朋友都混的比我滋润。靠,转行。而且怕自己犹豫就在萌生转行到辞职,仅仅用了1个小时。
烦透了每天画图的日子,而且觉得自己提高的速度越来越慢了,加速度不够。后来,今天的我觉得那会只是长跑过程中的第一个极限一样,只可惜我没顶住,幸运的是我在20多岁的年纪就懂了,至少以后可以不焦躁了。我那会觉得转金融吧,月薪2万多,而且我也不笨啊,等我月薪2万了我可以买好多零件自己做自己喜欢的机械。辞职考研,惨败,而后直接往金融靠,就是一条走偏的路呀。但是当时的我还没有完全失去理智,我知道自己的资本是机械技术,而且两年我也很认真的在学习,所以我去了一家做机械软件的单位,干技术营销。
也是在这学习了一些关于fea的东西,它可以在最初设计的时候改良机械,用的是伪密度的方法,把承重在一定值下的网格隐藏。再后来很幸运(至少那会觉得很幸运)有人引荐,我去了私募的公司。干金融啊,梦寐以求的行业,高大上,有木有! 结果我的薪水也回到了毕业那年,而且还不如那会多呢。生活窘迫,还得从头开始。继续学习,学着写报告,做路演PPT。学着真话不全说,假话包装了后再说的处事方式。真心话是,累。
到此才意识到,我就是学机械的,我喜欢机械,而且我跑偏的也不远。所以在此对那些和我当年一样到第一个极限想转行的兄弟姐妹说,再等等吧。离开了我们的大专业,我们什么也不是。未来,我还是会干我喜欢的机械,我知道金融这碗饭我吃不起,我还是喜欢踏踏实实的不浮夸的生活,偶尔邀三五好友小酌怡情。
仅以此文(虽然乱七八糟的)纪念我无比折腾的这5年毕业时光吧。也欢迎善意的拍砖,当然能给刚毕业的朋友一些参考也十分欣慰。
之所以推荐这个,是因为他所经历的可能正是某一时刻你的想法。小编想说的是一方面国家和政府层面应该积极为培育“工匠”提供更好的生存、发展环境,另一方面,作为个人,“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我们要有干一行,爱一行的精神,没有哪个行业能让你轻松赚大钱。
最后,借用一位一线代表委员的话:“工匠精神”不是宗师巨匠们的特有殊荣。每个在岗位上兢兢业业、用心钻研的劳动者都是当代“工匠精神”的诠释者、传承者。弘扬“工匠精神”,就要从坚守本分做起。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