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发布新帖
查看: 90|回复: 0

别把孩子的“抑郁”当“叛逆”

发表于 2020-8-23 14:11:17 | 查看全部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一日,精神心理科诊室里来了一对母女。

  妈妈进门就说:“孩子今年上初三,两个月前发现孩子用刀划手腕,结果孩子说上网查了,自己得了抑郁症。可她玩cosplay (一种角色扮演)的时候一点都不抑郁。”母亲语气中带着责备和不信任。孩子低头坐着,没有解释。问及孩子时,她欲言又止。

  征得母女俩的同意,我建议妈妈先去诊室外。慢慢地,孩子说起了自己的情况:其实一年前自己就有了变化,心情不好,整日闷闷不乐,觉得很压抑。有时自己待着待着就哭了,心情烦躁,特别容易因为一点小事发脾气,尤其是对父母。自己没有精神,不想学习,也不想和同学交流。她觉得干什么都没有意思,才慢慢开始接触cosplay,觉得扮演成不同的角色,可以暂时忘却生活中的不快。后来越来越重,半年前开始用刀划手腕,也并不是想死,只是看着血从身体里流出来感觉心情好一点,感觉是一种发泄吧。

  作为接诊的医生,我非常心疼孩子,不知道她在这么多的日日夜夜里如何独自承担这份痛苦。遂向孩子妈妈解释病情,孩子目前的诊断是“抑郁症”。

  妈妈很惊讶:“这不是青春期的叛逆吗?怎么是‘抑郁症’了呢?”

  那么,到底什么是青春期呢?怎么区分到底是“青春期叛逆”还是“抑郁”了呢?青春期是指11、12岁到14、15岁,相当于初中生的阶段。这段时间在内分泌激素的影响下,男孩、女孩均出现明显的变化,比如身高、体重增加,我们会感觉到孩子“蹿个儿”了,体型也越来越像成人;几乎同时第二性征的出现,比如男孩出现喉结发育、声带变宽而出现的 “变声”、遗精等,女孩出现乳房发育、月经来潮等。

  除了身体的变化,心理方面也有变化,比如性意识觉醒,更加关注自己的个人形象及异性对自己的看法;思维的独立性、批判性有所发展,孩子开始独立思考问题;孩子的自我意识增强,觉得自己“长大了”,想自己做主,不想再受到家长和老师的管束,在这个过程中,家长会感觉这个孩子越来越不听话了,越来越 “叛逆”了。

  其实“叛逆”并不一定是青春期的必然结果。如果家长能及时意识到孩子的变化,恰当地调节亲子关系,可能就会比较平稳地度过青春期。如果仍存在“叛逆”,且感觉有些“超乎寻常”,一定要想到是否还有其他可能。比如本例中妈妈就错把“抑郁”当“叛逆”。

  但“叛逆”实际并不同于“抑郁”。“叛逆”的孩子,有自己的主意,不听话,但整体上情绪是平稳的,精力充沛,愿意和同龄人交往,对生活有兴趣,对未来有打算。“叛逆”总体对孩子的日常生活、学习、交往等没有明显影响。而抑郁症的孩子整体情绪低落,不开心或者常无故心烦,发脾气;精力下降,常觉得累;兴趣、乐趣下降,以前喜欢的兴趣爱好也提不起兴趣,得不到什么乐趣,甚至觉得生活没有意思,悲观厌世,伤害自己,影响正常的生活及学习。家长一定要警惕。

  其实,除了“抑郁症”,“叛逆”还有其他可能,比如:“焦虑症”“对立违抗障碍”“品行障碍”等。当然,孩子也可能同时具有“叛逆”和情绪及行为问题,总之,不能把所有的问题都归结为“青春期”“叛逆”。每个孩子可能都有不同的情况,一定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经过解释,妈妈意识到了问题的严重性,决定配合医生治疗。

  当孩子出现了一些问题,请不要先入为主地认为孩子怎么了。请先给孩子一个机会,心平气和地坐下来与孩子一起讨论,到底怎么了。家长一定要建立切合实际的预期,共同制订切实可行的计划。

  我相信,每一个孩子都有一颗“想好的心”,只是各种原因阻碍了这个过程,父母的作用就是陪在孩子身边,帮助他们找到原因。如果不能自己解决,请寻找专业人员帮助,让孩子真的“好”起来。(文/闫俊娟 北京儿童医院)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注公众号
QQ会员群

Copyright © 2021-2025 中企互动平台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相关侵权、举报、投诉及建议等,请发 E-mail:bztdxxl@vip.sina.com

Powered by Discuz! X3.5|京ICP备10020731号-1|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080号

关灯 在本版发帖
扫一扫添加管理员微信
返回顶部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