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楼主 |
发表于 2020-8-25 09:06:39
|
查看全部
2.教育体系的思考
在教育层面,我们看到很多发达国家其实没有什么自然资源,比如日本、韩国、以色列。以色列这个国家没有任何资源,但是它是世界上科技创新最强大的国家之一。
一个国家的经济增长最终只能取决于生产力的增长,生产力的增长只能来自技术创新,技术创新源自人力资源的创造和积累,人力资源的创造和积累则来自富有想象力和创造力的教育和科研体系。
那么,一个能够孕育想象力和创造力的教育生态体系具有怎样的特征?
如果我们研究一下全球主要的创新中心(如硅谷、纽约、洛杉矶、特拉维夫、波士顿等),就会发现,这些地区的教育体系具有许多共同特征。
第一,多元文化或文明(包括语言)共存共生、相得益彰。
硅谷、洛杉矶、纽约、特拉维夫、新加坡都是世界著名的移民城市,来自全球不同国度、地区和文化背景的人们共同生活在一起,语言、习俗、宗教、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相互碰撞、相互冲击、相互刺激,很容易激发出新的思想和思维模式。
即使各国内部,人口流动频繁的城市往往也是最具创新力的城市。
譬如深圳这个年轻的移民城市,来自不同文化背景和生活方式各异的年轻人涌入深圳,创新自然如源泉奔涌。
北京、上海、广州和杭州也是创新活力很强的城市,与这些城市的外来人口频繁流动有密切关系。
所以,想要改变自己的思维方式,一个基本的途径就是将自己投身到不熟悉的地方去。
这也是人们通常说,联想、跨界思维、多学科碰撞、交叉启发或者发散性思维的重要作用。
第二,富有想象力和创造力的教育体系的另一个显著特征是,不同学派此起彼伏、相互争鸣、相互刺激,新思想和新思维模式层出不穷。
现代物理学的黄金时代是19世纪末到20世纪30年代初期,相对论、量子论及其各种流派竞相开放在,整个物理学界处于极度兴奋状态。
美国经济学的黄金时代是20世纪60-80年代,几乎现在所有经济学流派皆发端于那个时期。
第三,富有想象力和创造力的教育体系首先必须是一个开放式、互动式的教育体系。
创新启示毫无神秘之处,它就是新想法新观念层出不穷。但是知易行难,如何才能激发新思想呢?办法只有一个,那就是鼓励和培养每个人的自由思想、独立思考的习惯和能力。
3、创新有迹可循
教育是基础,制度是保障,在这样的生态环境中,创新者才能不断涌现。虽然历史上的创新者们大多特立独行,风格各异,但总体而言,创新创造还是一个集体活动。
从中,我们可以看到,创新是有迹可循的。
第一,创造必定是集体性创造。
人是社会关系的总和,人也是一切创造力的总和。但是孤立的个人谈不上什么创造,甚至会失去最基本的学习能力。
所以,个人的创造力离不开集体氛围。反之,组织也需要创造包容、开放、多元的制度与氛围,来激发个人的创造力——集体学习、相互学习、相互争论和改进。
牛顿说:我之所以比前人看得更远一些,是因为我站在巨人的肩上。任何伟大的科学思想和科学发明皆源自对前人思想的借鉴,源自和同伴的相互辩驳、反思、改进与颠覆。
第二,人类创造力具有互补和相互强化的特征。
组织创造力会大于个人创造力之和,因为每个人的禀赋、兴趣各不相同,但是创造力可以互补和强化,这正是组织创造力的惊人魅力:
比如,休利特和帕卡德联合创办惠普公司,成为硅谷创新活力的源头活水;
“晶体管三剑客”肖克利、巴丁和布拉顿的天才合作,诞生了20世纪最重要的发明之一晶体管;
英特尔的三巨头诺依斯、摩尔和格鲁夫,成就了现代信息技术时代的伟大传奇;
盖茨和艾伦创立微软公司,开启现代软件行业;
乔布斯和沃兹尼亚克创建苹果公司,开启个人计算机时代;
佩奇和布林共同创办谷歌公司,建立了一个真正的科技帝国,成为全球最著名的“创新双雄”。
类似例子数不胜数。
其三,除了那些光芒万丈的创新英雄之外,对于创新必不可少的,还有那些看不见的创造力,也就是凯文·凯利所说的“一种由无数默默无闻的零件通过永不停歇的工作而形成的缓慢而宽广的创造力”。
有创造力的经济体系内,总是孕育着无数新产品和新应用。
一部手机包含多少个零部件?多少个供应商为之供货?一辆汽车包含多少个零部件?多少个供应商为之供货?一架波音飞机有多少个零部件?多少个供应商为之供货?
正是经济体系内无数个“默默无闻”的零件——无数的供应商、消费者、工程师和普通员工——汇聚巨大的创造力量,才创造出令人惊叹的产品、服务和商业模式,创造出人间的经济奇迹。
一个具有创造力的经济体系和社会治理体系,正是要能够持久激励和保障“默默无闻的创造力”。
第四,竞争和合作是推动人类经济体系运转的两个最重要的力量。然而,从本质和长期角度看,合作的力量比竞争的力量更为重要。竞争与合作必不可少,然而合作的重要性远远超过竞争。
华为创始人任正非始终强调“友商”概念,他将同业竞争者更多地看作是合作伙伴。
任正非认为,真正伟大的企业家只有友商,没有竞争对手。因为任何技术和产品的创新都必然是相互合作、相互学习和借鉴的产物。
第五,唯有从人类创造力的角度才能看清经济行为和经济现象的本质。
新古典经济学有严格的理论假设,优雅的数学模型,完整的逻辑结构和精妙的基本定理,它的基本假设有两个,一个是均衡,一个是利益最大化。
所以当经济学一方面把人类的经济体系想象成机械体系,认为人类经济体系是可以迈向均衡。一方面把着力点放在资源的最优配置上时,就无法对面向未来的创造性经济行为做出令人满意的解释。
我们应该转换视角,从人类创造力的角度来看待经济活动与经济发展,使用一种新经济学范式,认识到:
一是,经济活动的参与者都是独特的个人,都具有独创性或创造性潜能。每个人的独特性和独创性是经济活动最基本和最重要的事实。
二是,经济活动的参与者不是无所不知的理性经济人,而是面向未来不确定性不懈探索或尝试的冒险者、创造者。风险和不确定性是人类经济活动的基本现实。
三是,人类经济活动的内在本质是面向未来的创造性活动,而不是面向现有资源的适应性活动。适应性活动是创造性活动的附属或补充,创造性活动居于主导和支配地位。
四是,人类经济活动的信息不是一个既定事实,信息不是等着我们去寻找或者供我们决策用的。相反,经济活动的信息本身就是创造性个体所创造出来的,瞬息万变的信息正是人们创造性活动的具体体现和量度。
经济活动的创造性程度越高,则新信息越多,变换越频繁;经济活动的创造性程度越低,信息则越少,变化也越少。
五是,创造性经济体系没有均衡,而是时刻都在打破均衡。
六是,经济体系具有内在演变动力,这个动力就是每个人的创造性自觉,它不假外求,自我彰显,自我发现。
七是,经济活动是一个永不停息,时刻演化发展的动态体系、生态体系、复杂体系,我们既不能机械地思考,也不能用数学模型精确描述。动态体系的基本特征是:秩序和混沌相交辉映、均衡和非均衡随时转换,突变和拐点随时出现等等。
八是,经济体系的每个参与者都有独特性,所以要重视和探索自组织的内在结构和演变规律。
九是,经济体系或经济活动本质上是不可预测的。
最重要的是,未来不是预测出来的,是创造出来的,而真正的公司,其首要特征就是一种旨在“创造未来”的使命、愿景、理念。这也是我对未来始终保持乐观态度的原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