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楼主 |
发表于 2020-8-25 11:38:19
|
查看全部
贫病交加,不失其节
在朱自清的一生中,他坚持砥砺气节,不为五斗米折腰,不吃“嗟来之食”。
抗战胜利后,朱自清回到北京。但是国民党的腐败统治没有为人们带来任何希望,人民生活困苦不堪,朱自清发出了“胜利突然到来,时代却见沉重了”的感喟。
1948年5月,上海学生发起了反对美帝国主义扶植日本侵略势力的签名运动,后来反帝爱国风暴波及全国。当时,为了欺骗和收买知识分子,国民党发放了配购证,用此证可低价购买“美国面粉”。6月,患胃病多年的朱自清,在《抗议美国扶日政策并拒绝领取美援面粉宣言》上,一丝不苟地签下了自己的名字。
当时,法币不停贬值,物价发疯似地拼命往上蹿,教授也和广大人民一样陷于赤贫。因此,拒买美国救济粮,对一个家庭来说是严重损失,但朱自清依然义无反顾地签上了自己的名字。他在日记中写道:“此事每月须损失六百万法币,影响家中甚大,但余仍决定签名。因余等既反美扶日,自应直接由己身做起,此虽只为精神上之抗议,但决不应逃避个人责任。”
由此,朱自清赢得了“狷”者的称许。当然,这一行动绝不仅仅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君子有所不为”的“狷”,它更带着朱自清投入民主运动之后的积极的抗争的精神,显示了中华民族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民族尊严和气节。
“但得夕阳无限好,何须惆怅近黄昏”。朱自清去世前,书桌的玻璃板下,压着这句改写李商隐的对句。话虽如此,但抱负未伸便英年早逝,仍让人唏嘘不已,仿佛《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中的句子——“忽然仰头看见依人的素月,不觉深悔归来之早了。”
(本文综合自新华网、《江苏历代名人传记丛书·朱自清》)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