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上注册!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来源:学习时报
我国是一个人口众多、地域辽阔的发展中大国,各地经济发展水平、城镇化条件千差万别,推进城镇化在不同地区应有不同侧重点和突破方向。2020年4月9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了《关于构建更加完善的要素市场化配置体制机制的意见》。《意见》提出,深化农村宅基地制度改革试点,深入推进建设用地整理,完善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政策,为乡村振兴和城乡融合发展提供土地要素保障。但是,有些地方不顾自身条件盲目照搬、不顾经济规律一哄而上,出现了迁村并镇、盖房造城、强迫农民进城上楼等乱象。对此,必须高度重视、坚决纠偏。
要始终牢牢守住切实保障农民土地权益的底线。《意见》提出市场决定、有序流动的基本原则。在因地制宜科学有序盘活农村土地要素的过程中,要始终注重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进一步畅通要素流动渠道,保障不同市场主体平等获取生产要素,不断推动要素配置依据市场规则、市场价格、市场竞争实现效益最大化和效率最优化。为此,各级党委政府在开展农业农村农民工作的过程中,要始终牢牢守住切实保障农民权益的底线,始终坚持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积极引导农村土地有序流转,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同时,又要在充分尊重农民意愿的基础上,结合当地经济社会发展实际,科学运用好党中央、国务院有关深化农村宅基地制度改革试点指示精神,深入推进建设用地整理等各项惠农工作举措,完善利用好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的各项有利政策,坚持从农村实际出发,因地制宜、循序渐进,不搞大跃进,尊重农民意愿,尽力而为、量力而行,不搞强迫命令,不搞瞎指挥,把涉及乡村土地要素盘活工作中关键性的工作逐一解决好,力戒形式主义、官僚主义,防止政策执行简单化和“一刀切”,切实为乡村振兴和城乡融合发展提供土地要素有序流动保障。
要因地制宜科学创新乡村土地要素盘活模式。在我国部分地区,长期以来存在着由于村庄数量多、规模小而带来的“三高两难”等制约农村发展的瓶颈问题。“三高”即一是村级组织运转成本高,基层负担重。二是空心村比例高,土地浪费严重。三是基础设施建设成本高,公共服务水平低。“两难”即一是村级管理水平低,带领群众增收致富难。二是民主管理难。近些年来,随着党中央、国务院对房地产调控政策的不断加码,并始终坚持“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定位,严格落实房地产长效管理机制,不将房地产作为短期刺激经济的手段。一些地方由于“土地财政”难以为继,导致行政运行经费出现了相对紧张的情况,加之以往地方债务的还本付息压力巨大,急于通过盘活域内土地资源以解燃眉之急。同时,随着《意见》的出台,党中央、国务院针对不同要素领域,分类提出了深化要素市场化配置的改革方向,明确了完善要素市场化配置的具体举措。在土地要素方面,提出要灵活产业用地方式和灵活土地计划指标管理,推动不同产业探索增加混合产业用地供给,探索建立全国性的建设用地、补充耕地指标跨区域交易机制。不难看出,党中央、国务院出台《意见》是为了进一步深化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科学有序促进要素自主有序流动,从整体上提高要素配置效率,进一步激发全社会创造力和市场活力,推动经济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构建更加完善的要素市场化配置体制机制。就农村土地要素而言,其有效盘活的主要目标就是积极促进建立城乡统一的土地市场,在真正意义上实现广大农村土地和城市土地同城同权同价,从而帮助广大农民群众获得更多的土地要素财产性收益。为此,在盘活农村宅基地和住宅等土地要素的过程中,切忌违背党中央意愿,出现违背农民意愿,不合时宜地大搞“拆村并村”等强迫农民进城上楼的现象,导致出现大量失地农民因进城上楼而产生大幅增加的额外居住成本,进而催生一系列可能激化农村社会矛盾的风险隐患,影响我国农村社会基层治理的有序推进。因此,各地应因地制宜地科学创新农村土地资源盘活模式,积极发挥党委政府的主导作用,依托严格落实公平合理的市场化盘活农村土地要素原则,始终坚持以农民自愿为前提的土地要素盘活模式,有效破除“三高两难”问题,立体式拓宽农民群众就业和增收的形式,使广大农民群众可以普惠地充分享受农村宅基地和住宅领域普惠式改革的红利。同时,各地要坚持整体谋划、重点突破。围绕乡村全面振兴和城乡融合发展的目标,不断强化统筹谋划和顶层设计,增强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着力破除城乡户籍、土地、资本、公共服务等方面的体制机制弊端,为城乡融合发展提供全方位制度供给,使广大农民既可以拥有敢于进城闯荡打拼的勇气,又拥有随时可回乡回村生活生产的全方位生计保障,从而真正将党中央的惠农政策用好并落到实处,在促进城乡要素有序流动的基础上促进城乡健康融合发展。
要始终以增进城乡要素融合发展为主要目标。改革开放40多年来,尤其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在统筹城乡发展、推进新型城镇化方面取得了显著进展,但城乡要素流动不顺畅、公共资源配置不合理等问题依然存在,影响城乡融合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尚未根本性消除。为重塑新型城乡关系,走城乡融合发展之路,促进乡村振兴和农业农村现代化,党中央、国务院适时制定发布了《关于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的意见》,为促进城乡三产融合发展指明了前进的方向。
新形势下,在增进城乡三产融合发展的过程中,要始终坚持党的坚强领导,坚持以农民为主体的城乡融合发展思路,顺应城镇化发展的大势,严格遵循城乡融合发展的客观规律,坚持城乡融合发展的正确方向,积极践行城乡一盘棋的融合发展理念,通过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等工作方式积极培育城乡三产融合发展的新型要素形态。坚持稳中求进的工作总基调,因地制宜地结合不同地区城乡融合发展的客观实际和广大乡村地区的发展实际,积极探索具有各地发展改革特色的城乡三产融合发展路径及模式,从而不断稳步提升城乡土地等要素的融合发展质量。因地制宜地稳步促进城乡土地等关键性发展要素的市场化配置,真正将党的惠农政策落到实处,确保广大农民群众切身利益不受损,生态保护红线不被突破,乡村传统文化根脉不被破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