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发布新帖
查看: 242|回复: 0

红楼梦没有结局?这首曲子全告诉你了

发表于 2020-8-27 16:42:23 | 查看全部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少读红楼
7379d8b0301bd09b7d891c9a390a8f69.png


红楼梦不同于以往的任何小说,它是提前交代了结局的。比如贾宝玉神游太虚幻境一回,比如贾雨村游览智通寺一回,比如甄士隐遇跛足道人一回,作者曹雪芹早已通过伏笔,为我们揭示了他想要表达的深意。

可惜,作为读者,作为身在其中的芸芸众生,没有经历一番贫富兴衰的际遇,我们多半看不透,参不破。正如脂砚斋批贾雨村是俗眼,我们亦是俗眼。当我们通读红楼梦之后,或者有了人生阅历之后,从头再读才发现,结局其实早已写在了开头。

我们今天就说红楼梦里的这首《飞鸟各投林》的曲子。它作为红楼梦曲的收尾,出现在贾宝玉神游太虚幻境一回的最后一支,既是警幻仙子受宁荣二公之灵委托,对宝玉的警醒,更是曹公借此对自己,对世人下一棒喝的肺腑之言。

[收尾·飞鸟各投林]为官的,家业凋零;富贵的,金银散尽。有恩的,死里逃生;无情的,分明报应。欠命的,命已还;欠泪的,泪已尽。冤冤相报实非轻,分离聚合皆前定。欲知命短问前生,老来富贵也真侥幸。看破的,遁入空门;痴迷的,枉送了性命。好一似食尽鸟投林,落了片白茫茫大地真干净!

我们初读这支曲子时,可能会直接对应到红楼梦里的相关人物,比如“有恩的,死里逃生”显然说的是巧姐,“欠泪的,泪已尽”显然是黛玉……红学家俞平伯先生就认为这支曲子,每句暗指一人,前十二句里正好暗指十二钗。

这种观点乍看上去很有道理,也很公正,既然前面说的都是十二钗,总结收尾说十二钗,当然不会差,但如果我们站在曹公对红楼创作的高度来看,似乎又不是那么回事儿。

比如前两句,很多人就认为说的是湘云和宝钗,这显然是不准确的,脂砚斋批语明确说了:二句先总写宁、荣。即这两句并非确指某人,这也不符合曹公的笔风和用意。且贾史王薛四大家族,一荣俱荣,一损俱损,都是豪门公府,哪一家不是为官的,富贵的呢?

45cad0f7b96f827bb229df1d17adc38f.png

作为红楼梦的一支收尾曲,如此重要的节点,曹公真的会写出专门影射十二钗而不是高度概括更有深刻寓意的句子?

多读几遍红楼梦就不难理解这支曲子,既然是收尾曲,一定是总结性的,更具有普遍性,而不是排他性。更不太可能是特指,具体指某人或某事,应该是开放性的,就像鲁迅先生所说的,每个人读红楼,都会有独一无二的感受和体验。

更关键的是,曹公批阅十载增删五次而成的巨著,在一支高度凝练的曲子里,他不可能如此没有格局地只单说十二钗,而应该是对人生,对命运的思考和顿悟。而且,此前的判词和曲子里,已经十二钗命运说得很清楚了,没必要在总结收尾时,再说一遍。

当然,我们可以说有恩的死里逃生是巧姐,欠泪的泪已尽是黛玉,遁入空门的是惜春,老来富贵的是李纨,但我们不能因此就认为,每一句都特指十二钗中的一个,这就犯了抠字眼的毛病,也不是正确的文学赏析的态度。

其实曹公写宁荣之后的句子,更多是对红楼梦所有人物命运的高度概括,十二钗不过是其中最有代表性的。

譬如,有知恩图报的,有忘恩负义的,有杀人抵命的,有以泪偿恩的,有生离死别的,有老来富贵的,有生命无常的,有遁入空门的……这些并非特指某一人,而是某一类人,某一种命运。因此脂批说:将通部女子一总。

这支曲子里有几个关键词不容忽视,如“家业凋零”“金银散尽”“冤冤相报”“分离聚合”“食尽鸟投林”……这是一种什么景象?这是家族覆亡之时树倒散的末世景象,是一个赫赫扬扬百年的豪门,终于迎来了它轰然倒塌瞬间,一切都化为乌有的悲凉。

这支曲子从小处来说,是一写红楼梦女子之薄命,从大处来看,渲染的是红楼梦的悲剧基调,也是曹公最大的一次“剧透”。最后两句与前两句首尾呼应,写的都是贾府之败。

62711393989f2bc6a4bdb0a2308de90b.png

“飞鸟各投林”五个字,与秦可卿托梦王熙凤时说的“三春过后诸芳尽,各自须寻各自门”相呼应,我们可以想象,当贾府这座侯门公府真的到了“忽喇喇似大厦倾”的那一日,贾府子孙会有怎样的反应。一定不是团结一心,更不可能视死如归,而是各人顾各人。

飞鸟为什么会各投林?因为“食尽”。为什么贾府会“食尽”?因为这些后代子孙“安富尊荣者尽多,运筹谋划者无一”,最终落得一个白茫茫大地真干净的结局。

这句话很有意思,我们知道,宁荣二府在未败之时,远远是谈不上干净二字的,柳湘莲说宁国府除了门口的两个石狮子,只怕连猫儿狗儿都不干净,一句话骂死宁府。而荣国府呢,从王熙凤弄权铁槛寺,贾琏偷腥,傻大姐误拾绣春囊等,可见也并不干净。

反而在家业凋零金银散尽子孙各自流散之后,落得一个干净的结局,曹公一语双关,绝妙的讽刺。正因为家业凋零,金银散尽,以至于子孙流散,最终这当年的歌舞场,笏满床,落得个陋室空堂,衰草枯杨的下场。

我们常常遗憾于红楼未完,其实我们也深知,在曹公心中,红楼梦早就写完了,他也早已把结局告诉我们了。只是这种结局是概括性的,是普适性的,是“模糊不清”的,我们要的结局,是个体的命运,如宝黛钗等人,是确定的结局。

其实曹公要告诉我们的,是通过这些个体的命运,对个人真实经历的怀悼,乃至上升到他对人生意义和生命价值的探索与思考。在我们心中,似乎红楼永远没有答案,而在曹公心中,其实一切早有了答案。

作者:夕四少,本文为少读红楼原创作品。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注公众号
QQ会员群

Copyright © 2021-2025 中企互动平台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相关侵权、举报、投诉及建议等,请发 E-mail:bztdxxl@vip.sina.com

Powered by Discuz! X3.5|京ICP备10020731号-1|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080号

关灯 在本版发帖
扫一扫添加管理员微信
返回顶部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