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发布新帖
查看: 5157|回复: 0

这档科普节目把“入侵”你生活的科技都批了一遍

发表于 2020-8-29 19:57:40 | 查看全部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您怎样看待科学?科学带你怎样看待世界?/ unsplash



科学解决当代迷思,这里有“药”。


今年,央视一档从1998年开始就播出的科普类栏目《走近科学》停播,围绕这档被人们戏称“童年阴影”的节目讨论十分多元。
有人认为《走近科学》根本就是哗众取宠的娱乐节目,并不能真正意义上做到严肃知识的“科普”,也有人认为节目揭露了中国社会最真实的“封建迷信”,不信可以参考冲上头条的“量子波动速读班”。从方法论上来看,其实前者更侧重科学知识与内容,后者更关注科学思维的培养。


《走近科学》最后一期节目《治理水花生》。

科普的方向在哪里?美国天文学家、科幻作家卡尔•萨根曾经说过:科学不仅仅是一种知识体系,更是一种思维方式。这也是国内垂直科普组织 “科学声音”、“果壳”、“科学松鼠会”等一直在走的道路——用一种对“接地气”的表达方式,将科学知识去魅,引导受众以理性思维看待科技与生活的牵连。

近日,浦发银行联合喜马拉雅,与“科学声音”的成员、职业科普人、科学作家汪诘共同打造了一档音频节目《未来科技体验馆》,内容覆盖金融、通信、娱乐、医疗、教育、交通等领域,每期节目均从人们生活中正在发生的变化着手,与未来科技结合,以“思维+知识”的方式提出今后5年、15年、30年的多阶段预想。


这档在喜马拉雅IT科技热播榜上的节目,获得了超2000万收听量。高关注度的背后,是一个个听众对未来科技的讨论,其中有焦虑,也有期待:

“猪肉越来越贵,我期待人造肉占领餐桌”“科技越来越发达,那人们以后生活怎么办?生活经济来源呢?”“无人车才投入实验几年,起步阶段需要把安全作为头号考虑因素”“VR时代,人类如何分清虚幻与现实?”

在节目里,汪诘提出了承载知识与思维结合模式的分析工具——技术飞轮。一个简要的定义即:一项新的科技产品,需要符合“科学原理没有瓶颈”、“市场需求”和“资金注入”三项标准。

在这个迷惑现象与新技术交织的现代社会,我们不妨跟着汪老师的叙述,好好用“接地气的科普”来聊一聊那些即将改变我们生活的科技。


人类什么时候才能给癌症“洗脑”?

纪录片《人间世2》中,三岁孩子的母亲、女博士闫宏微患上了三阴性乳腺癌。一年52个星期,她有36个星期在医院,尝试了内分泌疗法和靶向疗法未果,花上全部家产,远赴美国治病,去香港购买一盒3万元的抗癌药。

和闫宏微一样,年轻的患癌患者越来越多。根据2018年2月国家癌症中心发布的《2014年中国癌症发病率及死亡率报告》,目前我国的癌症发病率仍然呈现逐年上升的趋势,2014年新增癌症病人约有281万人。抗癌治疗成为一场科技与金钱的较量。

在汪诘的分析中,他总结了人们未来治疗的四大治疗方案,即:切除、杀灭、免疫和修复。


常见化疗药物,往往对患者有很强的副作用。/  Sharon McCutcheon

就当下的科技发展来看,外科手术切除已经遇到了科学瓶颈。癌细胞属于微观层面,与手术切除的精度属于数量级上的差距。诸如闫宏微采用的是“杀灭”的治疗方案,手段就是“放疗”和“化疗”,它们在操作过程中,有可能会损害人们健康的细胞,这就是为什么癌症病人治疗的时候,会出现掉头发、指甲腐烂等症状。您怎样看待科学?科学带你怎样看待世界?/ unsplash


[align=start]科学解决当代迷思,这里有“药”。


今年,央视一档从1998年开始就播出的科普类栏目《走近科学》停播,围绕这档被人们戏称“童年阴影”的节目讨论十分多元。
有人认为《走近科学》根本就是哗众取宠的娱乐节目,并不能真正意义上做到严肃知识的“科普”,也有人认为节目揭露了中国社会最真实的“封建迷信”,不信可以参考冲上头条的“量子波动速读班”。从方法论上来看,其实前者更侧重科学知识与内容,后者更关注科学思维的培养。


《走近科学》最后一期节目《治理水花生》。

科普的方向在哪里?美国天文学家、科幻作家卡尔•萨根曾经说过:科学不仅仅是一种知识体系,更是一种思维方式。这也是国内垂直科普组织 “科学声音”、“果壳”、“科学松鼠会”等一直在走的道路——用一种对“接地气”的表达方式,将科学知识去魅,引导受众以理性思维看待科技与生活的牵连。

近日,浦发银行联合喜马拉雅,与“科学声音”的成员、职业科普人、科学作家汪诘共同打造了一档音频节目《未来科技体验馆》,内容覆盖金融、通信、娱乐、医疗、教育、交通等领域,每期节目均从人们生活中正在发生的变化着手,与未来科技结合,以“思维+知识”的方式提出今后5年、15年、30年的多阶段预想。


这档在喜马拉雅IT科技热播榜上的节目,获得了超2000万收听量。高关注度的背后,是一个个听众对未来科技的讨论,其中有焦虑,也有期待:

“猪肉越来越贵,我期待人造肉占领餐桌”“科技越来越发达,那人们以后生活怎么办?生活经济来源呢?”“无人车才投入实验几年,起步阶段需要把安全作为头号考虑因素”“VR时代,人类如何分清虚幻与现实?”

在节目里,汪诘提出了承载知识与思维结合模式的分析工具——技术飞轮。一个简要的定义即:一项新的科技产品,需要符合“科学原理没有瓶颈”、“市场需求”和“资金注入”三项标准。

在这个迷惑现象与新技术交织的现代社会,我们不妨跟着汪老师的叙述,好好用“接地气的科普”来聊一聊那些即将改变我们生活的科技。


人类什么时候才能给癌症“洗脑”?

纪录片《人间世2》中,三岁孩子的母亲、女博士闫宏微患上了三阴性乳腺癌。一年52个星期,她有36个星期在医院,尝试了内分泌疗法和靶向疗法未果,花上全部家产,远赴美国治病,去香港购买一盒3万元的抗癌药。

和闫宏微一样,年轻的患癌患者越来越多。根据2018年2月国家癌症中心发布的《2014年中国癌症发病率及死亡率报告》,目前我国的癌症发病率仍然呈现逐年上升的趋势,2014年新增癌症病人约有281万人。抗癌治疗成为一场科技与金钱的较量。

在汪诘的分析中,他总结了人们未来治疗的四大治疗方案,即:切除、杀灭、免疫和修复。


常见化疗药物,往往对患者有很强的副作用。/  Sharon McCutcheon

就当下的科技发展来看,外科手术切除已经遇到了科学瓶颈。癌细胞属于微观层面,与手术切除的精度属于数量级上的差距。诸如闫宏微采用的是“杀灭”的治疗方案,手段就是“放疗”和“化疗”,它们在操作过程中,有可能会损害人们健康的细胞,这就是为什么癌症病人治疗的时候,会出现掉头发、指甲腐烂等症状。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注公众号
QQ会员群

Copyright © 2021-2025 中企互动平台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相关侵权、举报、投诉及建议等,请发 E-mail:bztdxxl@vip.sina.com

Powered by Discuz! X3.5|京ICP备10020731号-1|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080号

关灯 在本版发帖
扫一扫添加管理员微信
返回顶部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