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楼主 |
发表于 2020-9-1 13:41:25
|
查看全部
挖掘好红色资源,讲好平凉故事,是平凉儿女走好新时代长征路的必然要求。
平凉是我们党早期北上抗日的“途经地”。大革命时期,中共北方区委派著名共产党人刘伯坚在平凉建立党组织,1927年4月成立的平凉特别支部,是党在甘肃建立最早的三个党组织之一,标志着平凉的革命运动进入了一个崭新的历史阶段。平凉在红军长征中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1934年11月16日,由军长程子华、政委吴焕先、副军长徐海东率领的红二十五军撤离苏区开始长征,北出秦岭,威逼西安,在获知中央红军北上动向后,毅然作出西进甘肃,迎接党中央的决定。于1935年8月初,经陕西凤县进入甘肃两当,绕西兰公路18天转战平凉,进驻静北回民区、威逼平凉城、伏击大堡山、勇战四坡村,达到了牵制国民党军队、减轻中央红军压力、积极策应中央红军北上的目的。
平凉是红一、二、四方面军胜利会师的“中心基点”。1935年8月至1936年10月,长征中的红一、二、四方面军和红二十五军过境平凉,红色足迹遍及平凉七县(区)。1935年10月3日至5日,毛泽东、周恩来、张闻天、王稼祥等党和红军领导人率领红军陕甘支队宿营静宁界石铺。朱德、彭德怀等9位元帅,徐海东、陈赓等8位大将,杨勇、杨成武等47名上将以及161名中将、千余名少将曾在静宁夜宿或战斗。1936年9月至11月,毛泽东和党中央多次发出电文,确定界石铺为红军会师的有利中心基点,红一、二、四方面军主力部队在这里纵横穿插,多次汇合。界石铺成为大会师的前哨之地和后方基地,成为中央与方面军之间联络的枢纽,成为方面军之间纵横联络的通道,在党史、军史、革命史上具有重要的历史地位。
平凉是西安事变的策应地。1936年秋,正当红军三大主力汇聚静会地区之际,蒋介石急调国民党部队16个师23个旅,布防陕甘宁三省区堵截红军,这实际上是把平凉作为拦截红军北上会师、阻挡红军进入陕甘根据地的前哨阵地。在张学良接受中国共产党联合抗日主张和“逼蒋抗日”的策略后,这个前哨阵地成为了东北军与红军就近联系的重要据点之一。张学良将其主力部队布防平凉、固原一带,整修扩建机场,调运武器物资,有意把平凉建成东北军抗日战争的后方基地。期间,张学良多次在平凉秘密召开东北军高级将领会议,商议劝谏、兵谏事宜和应对措施。当西安事变枪声响起时,平凉城区同一时间全部戒严,驻兰州东北军迅速占领国民政府驻兰州绥靖公署及各要害部门,以策应西安事变,为促成西安事变、推动国共再次合作、团结抗日,发挥了重要作用。
平凉孕育的“庄浪精神”是甘肃精神的集中体现。从上世纪六十年代起,庄浪县九届党政领导班子带领30万人民群众,历时34年兴修梯田、改造河山,累计义务投工投劳5670万个、移动土石方2.76亿立方,建成梯田94万多亩,彻底改变了贫穷落后的面貌,铸就了实事求是、崇尚科学、自强不息、艰苦创业的“庄浪精神”,成为“人一之、我十之,人十之、我百之”的“甘肃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和集中体现。近年来,平凉市大力弘扬“庄浪精神”,部署实施脱贫攻坚九大冲刺行动,实践探索闯出了脱贫攻坚“平凉模式”。全市7个县(市、区)全部脱贫摘帽,提前一年实现全市整体脱贫目标;坚持不懈开展大规模植树造林,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荣获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和“全国绿化模范单位”殊荣;坚决打好新冠肺炎疫情防控的人民战争,精准研判,统一指挥,统筹推进疫情防控与复工复产工作,守住了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防线,稳住了高质量发展的基本盘。
人无精神不立,国无精神不强。这一处处革命遗址遗迹、一件件重要历史事件,不仅见证了党领导平凉人民为民族独立、人民解放而浴血奋斗的光辉历史,而且承载着共产党人的初心使命,展现了共产党人高贵的革命灵魂,是弥足珍贵的“红色基因库”,对于新时代推动党的自我革命、广泛凝聚人民群众精神力量、推动平凉高质量发展具有重大现实意义。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