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发布新帖
查看: 734|回复: 0

“四十不惑”的经济特区如何走向未来

发表于 2020-9-1 20:49:22 | 查看全部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来源:深圳特区报

         经济特区的创办是当代中国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伟大转型进程中迈出的关键一步,创造了历史性的奇迹。创设经济特区也是“中国道路”的一个标志,在计划经济行不通的情况下寻找突破口,从此中国的现代化走上了一条特殊的道路。

  创办特区是当代最具“中国特色”的伟大创造性实践

  深圳大学苏东斌教授对当年创办经济特区有如下判断:中国经济特区的创办,是开启中国社会全方位转型的关键之举,是最具“中国特色”的伟大创造性实践。面对走向崩溃边缘的中国经济,当邓小平以“贫穷不是社会主义”的判断来否定传统计划经济时,便开启了中国社会转型的战略思考。其中的重要问题就是在一个计划经济的封闭社会里,在一个非均衡发展的二元结构中,如何去寻找一个“突破口”,这个突破口在什么地方?

  从1978年11月10日—12月15日,先行召开了36天的中央工作会议。邓小平在闭幕会上发表了题为《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重要讲话,郑重提出:“再不实行改革,我们的现代化事业和社会主义事业就会被葬送”。邓小平的讲话实际上也成为随后召开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主题报告。

  中央工作会议闭幕后召开了十一届三中全会,由于前期做了充分准备,这次会议只开了五天就结束了。全会发表的公报提出,要“根据新的历史条件和实践经验,采取一系列新的重大的经济措施,对经济管理体制和经营管理方法着手认真的改革,在自力更生的基础上积极发展同世界各国平等互利的经济合作,努力采用世界先进技术和先进设备”。公报中虽然没有出现“改革开放”四个字,但这一段话,概括起来就是“改革开放”。此后,以广东、福建两省实行特殊政策和创办四个经济特区为起点,揭开了中国波澜壮阔的改革开放进程。经济特区便是贯穿中国改革开放全过程的选择。

  邓小平南方谈话: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

  1992年1月,邓小平启程南下,在沿途与各地领导人谈话,其中心是回答什么是社会主义的问题。在南方谈话中,他做出了如下判断:“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在审看“十四大报告”第四稿时,他毫不犹豫地赞成“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这一提法。邓小平说:“实际上我们是在这样做,深圳就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搞市场经济,没有竞争,没有比较,连科学技术都发展不起来。产品总是落后,也影响到消费,影响到对外贸易和出口。”1992年10月,党的十四大正式确立“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深圳早在改革之初,当全国还在争论计划和市场关系时,就提出了“四个为主”,率先在全国建立起市场经济的基本体系和运行机制。此后深圳经济发展和对外开放的进展,都与经济体制改革和市场经济体系的建设与完善紧密相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的确立和发展,提高了深圳经济的开放度,管理运行机制日益规范、进一步与国际接轨,创造了良好的投资环境,有力地推动了深圳改革开放的深度和广度。

  经济特区实现快速发展主要靠什么

  苏东斌教授在2010年对中国经济特区到底靠什么实现了“三十而立”总结了两条经验。其一,从人类经济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来总结,是选择、引进并坚持了改革的市场经济取向。2009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威廉姆森认为,一个经济体的表现不仅仅是价格,不仅仅是政策,基本的经济制度非常重要。这就是说,特区的兴起与发展主要靠市场经济制度。其二,从深层经济社会发展的动力来总结,是尊重与拓展对人的解放。改革调动了市场经济主体的积极性,首先是人。深圳几乎95%以上的移民构成了生产力最基本的要素——人力资源;大力引进香港以及海外资金构成了生产力最强大的要素——资本。特区的发展道路诠释了哲学家康德的名句“人是目的”。改革又调动了中国市场经济的其他主体——地方政府、企业的积极性。创新的主体始终是企业。今天,创新型企业已成为推动特区发展的中流砥柱。

  人是目的。康德有一个人们反复引证的观点,即“在目的国度中,人就是目的本身。没有人(甚至于神),可以把他单单用作手段,他自己永远是个目的。”马克思更是鲜明地把“人”写在旗帜上。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经典阐释贯穿于《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德意志意识形态》《经济学手稿》以及《资本论》等著作。1848年的《共产党宣言》提出:“代替那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的,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

  市场经济对人的解放在于赋予人选择的权利,不仅有人的劳动权利,也包括受教育的机会。市场经济中人不仅作为经济活动的主体,也是经济发展的受益者,人力资本亦随之增加。亚当·斯密《国富论》的经典论点:促进公共利益的最好方式是个人对他们自身利益的追求。斯密所讲的“看不见的手”是一个比喻:“他所盘算的也只是他自己的利益。在这一场合,像在其他许多场合一样,他受着一只看不见的手的指导,去尽力达到一个并非他本意想要达到的目的。也并不是因为事非出于本意就对社会有害。他追求自己的利益,往往使他能比在真正出于本意的情况下更有效地促进社会的利益。”

  经济学家周其仁也指出:经由重新界定产权,中国大幅度降低了全盘公有计划模式的制度运行成本,从而解放了庞大人力资源的生产力与创造力。他又说,正是改革开放大幅度降低了中国经济的制度成本,才使这个有着悠久文明历史的最大发展中国家,成为增长最快的经济体,并以自己的增长改变了全球经济格局。一句话,只有市场经济制度才能通过价格来保护财产所有、保护自由创业、保护自由竞争,从而解放了生产力,解放了人。苏东斌由此总结:以自由看待发展,以发展去拓展自由,就是中国经济特区“三十而立”以及当代中国社会过去巨大进步的深层奥秘所在。

  市场经济的魅力就在于,认可基于人的差异基础上不同个体的独特意义,并给予其各自发展的空间与机会,由此才使得个人价值实现方式日益显示出选择带来的丰富性。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注公众号
QQ会员群

Copyright © 2021-2025 中企互动平台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相关侵权、举报、投诉及建议等,请发 E-mail:bztdxxl@vip.sina.com

Powered by Discuz! X3.5|京ICP备10020731号-1|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080号

关灯 在本版发帖
扫一扫添加管理员微信
返回顶部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