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马上注册!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北京中医药大学东方医院消化内科副主任医师 胡立明
处暑以后,秋意渐浓,各大医院门诊胃病患者日渐增多。
中医认为,胃肠道对寒冷的刺激非常敏感,如果防护不当,不注意饮食和生活规律,就会引发胃肠道疾病,出现反酸、腹胀、腹泻、腹痛等症状。预防和治疗胃病要了解相关知识,适时开启“护胃模式”。
秋季胃病高发
既往患有胃病的人在夏秋交替时或秋天天气转凉后,自觉胃病发作或加重的逐渐增多。无病史的人在天凉以后也容易出现胃部不适,致使医院就诊的胃病患者明显增多。
胃病是秋季多发病,常见的慢性胃病是指慢性胃炎,包括浅表性及萎缩性胃炎、消化性溃疡及胃食管反流病,以及一些功能性胃肠病等。
胃病表现为上腹胀满、疼痛、反酸、嗳气,可伴有大便溏稀、腹泻等。对于慢性病史明确者,如既往有胃镜、肠镜、腹部B超等检查的患者可以较快确诊。对于年龄在40岁以上,既往无明确病史者,出现上述症状持续不易缓解,应尽快请专科医生确诊,不宜自行认定为普通胃病。
慢性胃炎分五型
中医讲究辨证施治,明确疾病的类型至关重要。慢性胃炎大致分为五种类型,即饮食积滞、肝胃不和、肝胃郁热、脾胃虚寒、胃阴不足等。
饮食积滞表现为脘腹胀满、疼痛拒按、嗳腐吞酸、厌食呕恶、痛而欲泻、泻后痛减,或大便秘结。
肝胃不和表现为嗳气,呃逆,手脚冰凉,吞酸嘈杂,食入不化,胃脘饱胀疼痛,引及两胁窜痛,喜怒无常,烦躁易怒等。
肝胃郁热表现为胃脘灼热疼痛,痛势急迫,烦躁易怒,泛酸嘈杂,口干口苦,舌红苔黄。
脾胃虚寒表现为胃痛隐隐,绵绵不休,冷痛不适,喜温喜按,空腹痛甚,得食则缓,劳累或食冷、受凉后疼痛发作可能加重,泛吐清水,食少,神疲乏力,手足不温,大便溏薄。
胃阴不足表现为胃脘隐痛或灼痛,嘈杂似饥,饥不欲食,口干舌燥,烦渴思饮,干呕呃逆,心烦不寐,舌红少苔,或有裂纹、光剥苔(原有舌苔突然剥脱)。
节饮食、防寒邪不可少
针对秋季特点,胃病患者应注意两点:节饮食与防寒邪。
节饮食要慎食寒凉及辛辣食物,勿过饱,应少食多餐。防寒邪则要及时增减衣物。
对于慢性胃炎患者来说,最好食用半流食、发面及蒸煮食物,温度适宜,勿过热或过凉,忌食过硬、过辣、过咸、过热、过分粗糙和刺激性强的食物,如油炸食品、腌腊食品、辣椒、大蒜等。柑橘类果汁、番茄制品、咖啡、浓茶、酒类以及所有直接刺激食道的食物均会引起胃酸,最好避免食用。高脂肪食物、酒、糖类、巧克力会使括约肌放松,造成回流,所以有胃灼热症状的患者,应避免吃这些食物。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