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楼主 |
发表于 2020-9-3 11:01:21
|
查看全部
转变办学观念
作为土生土长的农家子弟,甘肃农业职业技术学院党委书记、院长冉福祥意识到高职院校服务“三农三化”的重要性。他坦言,甘肃缺人才,乡村振兴也缺人才,培养人,才能拔穷根。
据第三次全国农业普查,2016年,全国农业生产经营人员31422万人,其中91.8%为初中及初中以下文化程度。职业技术人才缺口大,需求也很迫切。
尤其是近年来,农村青年外流趋势加快,本土人才培养困难、在外人才返乡意愿不高等状况还不同程度存在,现阶段参与乡村振兴的青年多为生产经营和农业技术型人才,精通规划设计、运营管理、社会治理的人才相对短缺。
与此同时,受农村就业环境、收入待遇、社会舆论、融资难等多因素影响,很多农业专业本科生毕业后不愿意去农村一线,在农业就业、创业,要求有技术知识和资金投入,农业产业又受天气、自然灾害影响大,市场风险大,如果没有系统指导,很容易亏损。
冉福祥告诉记者,甘肃农业职业技术学院每年有2000余名在校生走向社会,但大多学生的就业选择依旧是“考公”“考碗”,或者去大城市就业,并没有真正发挥服务“三农”的专业优势,而这种就业观念,在短期内还较难扭转。为此,学校持续多年面对农民积极开展各项培训工作,自“十三五”以来,已累计现场培训、实地指导职业农民及乡村干部29万余人次,网络在线培训覆盖全省1.3万余个村共计100余万人次。
除此之外,响应高职院校扩招政策,将学历教育与技能培训结合起来,于2019年成立乡村振兴学院,“锁定”职业农民、致富带头人、乡村干部,目前已有两批4127名学员从中受益。
而为了将扩招做实,甘肃农业职业技术学院也在摸索前行的路上做出诸多创新。一方面,确定经济信息管理(乡村干部班)、中医养生保健、作物生产技术、食品加工技术等9个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息息相关的特色专业。另一方面,与部分地方组织部门、合作企业签订“学院免除学费、地方政府与合作企业提供交通食宿费用”的联合培养协议。为900名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发放助学金148.5万元,消除学员的后顾之忧。
冉福祥告诉记者,学院成立扩招工作办公室和6个专项工作小组,研究构建了“集中授课+网络教学+自主学习+岗位实践”为一体的人才培养模式,形成了“工学结合、半工半读、学分积累、弹性学制”教育教学管理运行机制。此外,还在扩招学员中推行“双导师制度”“双班主任制度”,聘请科研院所专家、行业企业技术能手137名,保证教学质量以及各项管理工作的压茬推进。
作为安徽唯一一所省属重点农业高校,安徽农业大学也始终坚持服务“三农”办学方向,探索育人兴校、科教兴农、校地协同的“大别山道路”。
据安徽省教育厅《2019年安徽高校高职专业布局和需求分析报告》,全省3200个高职专业点中,农林牧渔大类专业点59个,占比仅1.8%;高职招生计划中,农林牧渔大类占比仅1.1%。
“在设置高职生专业时,学校没有选择计算机、会计等热门专业,而是一心一意聚焦农业,专门设置农业经济管理、现代农业技术、植物保护与检疫技术、畜牧兽医等7个涉农专业。”蔡德军告诉记者,农业高职教育,不仅是教技能,更要注入经营管理、产品营销、产业规划、乡村治理等思维。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