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马上注册!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一年忙到头,春节假期刘莹莹本想好好休整一下。可在放假当晚,她接到了一个任务,之后一个多月,她一刻也没闲着。
刘莹莹是博奥生物转化医学研究院的院长。春节前,她带领团队紧急返岗,投入中国工程院院士程京带头成立的疫情攻关小组,其任务是,利用生物芯片技术,研发用于包括新冠病毒在内的呼吸道多病毒核酸检测芯片系统。
一周左右完成研发,一个月以内接连完成临床试验、注册申报、试生产……2月22日深夜,程京团队研制的能检测包括新型冠状病毒在内的“六项呼吸道病毒核酸检测试剂盒(恒温扩增芯片法)”获国家药监局应急审批批准。如今,这种新型检测产品已经用到疫情防控前线。
“团队迸发出了惊人的能量,我为团队感到自豪。”程京说。
所有人眼中只有一个目标
攻关期间,刘莹莹几乎每天忙到凌晨三四点,撑不住了就将几把椅子一拼,裹着大衣躺在上面睡一会儿。想到这份任务的重要意义,她就忘了通宵奋战的劳累。
新冠肺炎疫情暴发后,医院接诊的病人剧增,快速检测、排查病患是第一道关口。“如果诊断出了错,治疗必定不精准。”程京解释说,春冬季流感高发,感染原因多种多样,一些病毒感染与新冠肺炎病人症状相似,只有快速、精准诊断病情,才能尽量避免病人交叉感染。
与病毒赛跑,分秒必争。原本需要2到3年完成的研发和注册流程,被压缩到一个月左右,唯有聚集精干力量、通力配合。高校科研人员擅长基础、前瞻研究,企业有工程转化优势。项目启动之初,程京带领清华大学师生与博奥生物团队,迅速定下了技术方案,明确了分工。工程科技的12个相关专业在这个团队交叉合作。
在项目研发过程中,团队成员献计献策,分享自己的经验、技术、资源,毫无保留、不计回报。所有人眼中只有一个目标——尽快把产品做出来,早些应用到疫情防控一线。
攻关的那些天,程京和团队很多成员一样,吃住都在位于昌平的生物芯片北京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值班的安保说,他办公室的灯总是亮到后半夜。好多次深夜,在空荡荡的办公室,他就吃一碗泡面、一包榨菜充饥。
“这已经是我们第二次参加战疫了。”清华大学医学院教授、博奥生物工程转化研究院首席光学工程师、副院长黄国亮说。2003年,程京领导团队研制出了我国首个专门用于SARS病毒检测的基因芯片。当时,黄国亮负责芯片扫描仪任务研制,这一次,两位“老战友”又一起上阵。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