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上注册!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来源:天津工人日报
程吉东(后)和同事观察铁水生产指标 俗话说,家有一老,如有一宝。那些技能出众、经验丰富且拥有“独门绝技”的老职工、老师傅们,无疑算得上是企业生产创效的“宝贝”。
水滴石穿非一日之功,练成“独门绝招”,离不开勤学苦练,日积月累。老师傅们或孜孜以求,千锤百炼出一双巧手;或有工艺专长,不断推进技术革新;或掌握高超技能,毫无保留传授给青年人才……他们的绝招绝技,无不闪耀着工匠精神的光芒。
“独门绝技”既是职工个人的财富,也是企业的财富。企业只有积极营造崇尚技能、尊重人才的良好氛围,才能让职工的绝招绝技不断传承,成为发展创效的不竭动力。
我目前的工作岗位是中新药业药材公司销售部品牌推广,自1997年毕业至今,一直从事药材验收工作,已有23个年头了。我的主要工作就是每天对从全国各地采购进来的中药材进行取样、抽检,通过眼看、鼻嗅、口尝、手摸等方式,对药材大小、形状、颜色、质地、气味进行判断,给出优劣评级,并记录在册。
能练就“火眼金睛”,离不开老一代中药材鉴别专家的手把手教导,离不开药材公司从始至终对中药材传统经验鉴别技艺传承的重视。中药材经验鉴别具有成本低廉,快速有效的特点,需要长期坚持、不断反复的训练才能够熟悉和掌握。药材公司的质量验收工作量大、环境艰苦。植物、矿物类药材验收时“暴土扬长”,动物类药材验收则是腥臭刺鼻,火试试验,我燎过头发、炝过鼻子,验货时用刀切手流血是经常事。正是这样的磨练,为我掌握高水平的中药鉴别技术、技能搭建了平台,也在无形中磨砺了我的韧性,为不断挑战和战胜困难提供了可贵的积累。通过多年的积累和摸索,我逐步总结形成了适合药材质量鉴别应用的“炼技、炼眼,炼识,炼心,炼悟”五炼工作法。
作为全国技术能手、天津市技能大师,我还把多年来从行业前辈那里学到的技能和自己在工作实践中摸索积累的宝贵经验归纳总结,在药材公司中药材鉴别劳模创新工作室中,以传帮带的方式,把个人经验转化为团队智慧,打造了一支药材鉴别的高技能队伍。伴随成绩的取得,我已经把中药鉴别技术,从爱好转变为了内心的一份情怀,把质量验收工作,从职业转变为一种责任与担当。(姜凯琦整理)
老班长的“独门绝技”
“师傅,您快来看看这个蒸发池,怎么感觉有点反常呢?”
“走,咱一块儿看看去。”说话间,海晶集团第一分公司三工区18组班组长王桂庆和徒弟来到了蒸发池旁。王桂庆说:“你看眼前这个蒸发池,我不用测量,便知道这是由于降雨的原因卤水浓度不达标,导致蒸发池卤水降度,需要采取片淡措施。”
了解王桂庆的人都知道,他每天一上班,都会通过例会的形式布置好当天的工作,随后便去转滩。转滩时,他会带着几名徒弟一起下去,给他们讲解每一个闸门和壕沟连接的作用,怎样走水,怎样供卤。一年中,班组内24个结晶池、24个调节池、6个大卤台以及72个蒸发池他不知走了多少遍,掌握了班组制卤的各个走水环节,对它们的“脾气秉性”了如指掌。
雨季制卤过程中,怎样采取两变措施,使轻卤变重卤,使重卤变成盐?秋季如何利用好盐沫子多赶制各步卤水;冬季制卤要关注冷空气,做好替空头的准备,严禁池子产生二水盐、芒硝,影响质量。当记者问起王桂庆一年四季所干的工作有什么“独门绝技”的时候,王桂庆却谦虚地说:“有啥独门绝技,都是工作中自己总结的经验而已。”
一年中,在王桂庆负责的滩田24波美度以上的卤水存量较去年同期增加了5万立方米,满足了结晶需要,为班组完成上半年产盐目标任务提供了保障。上半年班组生产原盐2.2万吨,完成年计划的61.7%,优一级品率达100%。(记者 秦帆)
练就“慧眼”看尽炉中奥秘
荣程集团天荣公司炼铁厂五号高炉工长程吉东只要说起自己的专业,他的眼睛总是烁烁有神。
在五号高炉操作室的显示屏前,程吉东一遍遍地翻看着炉内工况和铁水生产指标,每个细小的数据变化都被他捕获,并能精准分析,准确调整。他熟悉高炉炉壁、炉身、炉顶、炉内的每一处设备,几乎每一个参数的异动,他都能迅速判断出问题并拿出调整方案。
五号高炉每天(24小时)出18炉铁,程吉东一炉一炉地研究,在笔记本上记录参数变化、各项指标对比。在火花四溅的高炉旁,程吉东取铁样、渣样,观察断面,判断硫含量,反复观察风口,记录风口变化,炉内压量及其炉况发展趋势,常常一呆就是半个小时。他的衣服被汗水浸透,又被钢炉烘干,然后再被汗水浸透……
长期的经验积累,程吉东练就了一双“火眼金睛”。他只要蹲在铁水沟边,通过观察铁样冷凝后的表面状态、铁水流动性及断面状态,就能准确判断铁水中硫含量,数据精确到0.05%以内;通过查看铁水的明亮程度、炉渣冷凝后断面状态,第一时间就能判断铁水物理热的高低以及炉渣碱度高低;通过观察风口的明亮程度、有无升降及风口圆周工作的均匀程度,就能精细判断高炉整体的冶炼发展趋势。
在程吉东的带领下,五号高炉丁班曾获得公司年度先进班组,实际完成燃比510.22千克/吨,煤比159.18千克/吨,计划铁水合格率完成98%,实际完成99.61%。(记者 李洋 通讯员 赵策)
变废为宝 增效百倍
最近这些天,高华一直频繁往返于生产现场和库房之间。熟悉他的同事们心里明白:这是又有什么新发现了。
在中国石油渤海钻探第五钻井公司,高华是知名“创客”之一,他的“拿手绝活”就是解决生产难题能力强。作为公司的技能专家工作室领衔人,10年来,高华共取得国家专利4项,小改小革和创新成果59项,解决现场难题27项。
众所周知,一口井在完井前需进行下套管作业,为了便于运输,近两年油层套管都是使用铁皮加以捆扎送到井上。在卸套管工序中,为作业工增加了剪断铁皮扎带这样一道不大不小的附加工作。由于没有称手的工具,不仅增加了工作量,还增加了操作风险。
这个问题被高华看在眼里。他算了这样一笔账:139.7毫米套管口井大概需要50捆,每捆套管需要剪断9条铁皮扎带,用大家常用的管钳剪切的话,剪断1条的时间大约为7秒,那么每口井就增加了大约1小时的口井时效。“1个小时放在一口井的生产周期中看似很小,但放在全公司30支井队中呢?放在我们渤海钻探的所有井队中呢?”高华决定,要掘一掘这桶“金”。
他一头钻进了现场简易的工作室,找到井上的废旧钢板和钢筋打磨起来,操起焊机进行焊接,这款手工具从构图开始,慢慢有了雏形,也有了自己的名字——套管扎带专用剪切钳。
经过多次实践,从笨重到轻巧,从复杂到简易,套管扎带专用剪切钳最终成型。经过现场实验,剪断1条铁皮扎带仅需1.5秒,无论从时效角度和安全规范角度,都能够满足操作者的需要。更有意义的是,制作部件均来自钻井队废旧材料,成本不足10元,剪切钳也再次为高华圈粉无数。“真没想到,这款成本不到10元的手工具,让我们的操作省时又省力啊!”40512钻井队钻工马建华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