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发布新帖
查看: 689|回复: 0

就业“饭碗”端得牢牢的

发表于 2020-9-9 06:28:30 | 查看全部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来源:新疆日报

        民生乃幸福之基,和谐之本。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就业、教育、医疗、养老、住房等民生事项,件件与百姓生活息息相关,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也是体现老百姓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的窗口。即日起,本报推出“幸福生活素描”系列报道,反映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历史进程中,发生在天山南北的社会变迁,以及各族群众的生活变化。

  “公司包吃住,每个月收入稳定,上个月我表现好,公司给我奖励了一台冰箱。”热合木吐拉·玉苏甫艾买提在阿图什市小微产业园的一家皮革企业工作。在这家企业,像他一样就地就近就业的有200余人。

  “像我这样的农村家庭,家里2亩耕地收入有限。有了工作以后,房子收拾得越来越漂亮,日子过得美滋滋的。我一定努力工作,把‘饭碗’端得牢牢的。”热合木吐拉说。

  如今,这样的就业故事在天山南北很常见。在长期的经济社会发展实践中,新疆人也越来越认识到:充分就业,不仅是摆脱贫困最有效的办法,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坚强基石。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就业在新疆人心目中的地位也越来越重要。就业连着千万家庭,连着各族群众的好日子。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进一步丰富发展了就业优先战略。2014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来新疆考察时强调,就业工作最要紧,要抓紧抓好。要通过抓发展、惠民生,让群众有事干、有钱挣、有盼头,日子越过越好。

  近年来,自治区党委和政府始终坚持就业第一,实施了“南疆四地州深度贫困地区就业扶贫三年规划”“城镇零就业家庭动态清零”等一系列促进就业的举措,为就业困难人员提供更多机会,让民生之本扎得更深、立得更稳。

  转移就业 日子有奔头

  火红的炉眼、流淌的电石、忙碌的出炉工。在新疆中泰化学托克逊能化有限公司电石车间,出炉工图拉普·索普尔正有条不紊地操作。

  图拉普家在疏勒县亚曼牙乡麻扎村。3年前,受益于自治区转移就业的好政策,他和妻子来到托克逊县就业。如今,夫妻俩收入加起来,一个月近万元。

  与此同时,图拉普家也变得现代起来,装修了新房,家用电器、沙发齐全,还装了热水器。夫妻俩还在托克逊县城买了一套80多平方米的楼房,过上了城里人的生活。

  从乡村到城市,从农民到工人,从土坯房到县城住宅,自治区就业惠民的好政策,改变了很多像图拉普一样的农村家庭的命运。

  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人多地薄,一方水土养活不了一方人,曾是长期以来困扰南疆深度贫困地区的大问题,让贫困群众转移就业是最直接最现实的办法。

  党的十八大以来,自治区建立以政府主导为基础的有组织转移就业新机制,先后实施了喀什和田3年10万人就业计划、自治区就业扶贫3年10万人就业计划等。一方面开发疆内外就业岗位,让贫困劳动力走出去;一方面引进劳动密集型企业,让贫困人口就地就近就业。

  政策红利如春风拂面,让更多贫困家庭实现了“一人就业,全家脱贫”。他们在家门口的村办工厂、扶贫车间实现了就业,在国有企业、非公企业、公益岗位、建筑行业等不同岗位上实现了就业。有了稳定的工作、可靠的收入,就有了过上小康生活的基础。

  口袋有钱了,村民们的生活发生了巨大变化。“我在村里生活了一辈子,现在村民外出务工的多了,挣的也多了,穿衣打扮时尚了,很多村民开上了小汽车,这在以前想也不敢想。多亏了党的就业政策,改变了村里的面貌。”库车市阿拉哈格镇巴格万村85岁的老党员贾马力·买买提感慨道。

  2014年以来,我区年均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超过270万人次。从过去群众缺技能、难就业、不愿意外出务工就业,到现在群众主动参加培训、主动外出就业,群众的生活一天比一天好,生活也越来越有盼头了,实现了以业安人、以业稳人、以业脱贫。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注公众号
QQ会员群

Copyright © 2021-2025 中企互动平台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相关侵权、举报、投诉及建议等,请发 E-mail:bztdxxl@vip.sina.com

Powered by Discuz! X3.5|京ICP备10020731号-1|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080号

关灯 在本版发帖
扫一扫添加管理员微信
返回顶部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