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上注册!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来源:青海日报
西宁市工会改革在西宁市委、省总工会的坚强领导下,以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为指引,以巩固和扩大党执政的阶级基础和群众基础为根本,牢固树立“四个意识”、对标“两个绝对”,以强“三性”、去“四化”为目标,以服务大局服务基层服务群众为己任,以建设“群众之家”为平台载体,与团委、妇联改革一体推进,着力把工青妇组织建设得更加充满活力,取得服务群众效率进一步提高、组织影响力进一步扩大、群众满意度进一步提升的良好效果。
一、以改革创新精神为动力,开创工青妇工作新局面
西宁市把推进一体化改革作为加强自身建设的有效举措,作为工青妇组织适应新时期创新发展的重大机遇。
(一)工作创新。“四改一加强”,即改革工青妇组织的组织体系、管理机制、工作方式、运行机制,加强党对工青妇工作的领导。
1、改革组织体系。创立县区群团服务站;同级行政服务大厅设立群团服务窗口;派驻西宁经济技术开发区群团工作组、各园区群团服务站;市总工会向三县四区各下拨2名事业编制、各县区自行配备2名工作人员;由市级工青妇组织各选派1名正科级干部到群团工作组;市总工会派驻12名干部到各园区群团服务站;团市委、妇联各派驻2名业务骨干轮流指导县区群团服务站工作;优化配置市级工青妇组织内设机构,出台新的“三定”方案和工作职责。
2、改革管理机制。市级工青妇组织配备专兼挂副主席(副书记),建立干部遴选制办法;加大对基层工青妇工作经费的补助力度;实施“3+N”模式,建设“群众之家”;建立网站、QQ群、微信公众号等新媒体平台。
3、改革工作方式。统筹工青妇组织资源力量,以“工人先锋号”“青年文明号”“三八红旗手”等主题活动为重点,积极探索工青妇组织一体化工作的结合点,联合举办活动;夯实工青妇“三基”工作,消除基层组织建设的“盲点”“空白点”;建立群众服务中心,提高服务和维权能力;创新各园区企业工青妇组织一体化发展模式。
4、改革运行机制。提高基层一线人员和各界别代表在市级群团组织代表大会、全委会(执委会)、常委会中的比例;组织代表、委员、常委围绕群团业务工作和能力提升开展学习培训;创新服务发展群众的工作新品牌,培育和选树“西宁工匠”,赋予劳模、向上向善新青年、巾帼标兵等新的时代内涵。
5、加强党对工青妇工作的领导。建立以市县区委副书记为召集人的群团工作联席会议制度;健全党建带群建机制、提高党建工作考核中群建工作的权重,积极探索适合工青妇工作实际的考核标准和办法;重点从基层一线选拔优秀人才充实到工青妇干部队伍;推进工青妇干部跨系统、多岗位交流;将工青妇干部培训纳入党政干部教育培训总体规划;由财政拨款支持的群团组织工作经费列入同级财政年度预算并予以保障;建立健全依法收缴工会经费的长效机制;工青妇组织活动阵地纳入全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
(二)工作特色。“一延伸四促进”,即工青妇工作向基层延伸,促进工青妇组织“覆盖面、辐射面、影响面、服务面”。乡镇设立群团服务站、开设群团服务窗口;整合党政群资源和阵地,建立“党群之家”和打造大“群众之家”;千人以上企业设立群团服务站;统一设定“群众之家”标准和新标识;购买社会化服务(心理疏导、送法下基层、招聘群团社会化工作者、志愿服务、维权服务队等),向群众提高更大范围、更高水平、更宽领域的贴心服务。
(三)工作亮点。
1、“三创三新”。创新工作机制,构建“大群团”一体化工作新格局;创新组织机制,构建“大群团”一体化运转新载体;创新运行机制,构建“大群团”一体化服务新模式。
2、“五个一体化”。工青妇组织建设、队伍建设、阵地建设、活动载体、服务功能的“五个一体化”。
3、“五个同步”。工青妇工作同步谋划、制度同步完善、阵地同步建设、活动同步开展、典型同步培育。
二、以服务群众为己任,推动改革举措落地落细落小
西宁市以改革创新和钉钉子精神,把增“三性”去“四化”的责任扛在肩上、握在手上,迅速行动、详尽部署、狠抓落实,全力推进各项改革举措的落地落细落小。
(一)狠抓宣传教育,切实增强“三性”。借助《青海日报》《西宁晚报》等媒体,以《西宁市工会共青团妇联改革正式启航》《西宁市工青妇改革扬帆起航》为题,大力宣传市工青妇改革目标任务、具体举措和工作亮点。同时,发挥工青妇组织优势,借助维权网站、微信公众号、社交网络平台等新媒体,传播改革的“声音”。通过召开专题教育会议、举办培训班、召开改革推进会、座谈交流会、督察调研、调查问卷、回头暗访回访等多种方式方法,推动群团改革方案具体措施落地生根。着力强化政治性。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和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十八届历次中央全会精神和中央、省委、市委的决策部署,准确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群团发展道路“六个坚持”的基本要求和“三统一”的基本特征,引导职工群众永远知党史、听党话、跟党走。着力强化先进性。紧紧围绕全市中心工作,扎实履行基本职能,充分发挥工人阶级主力军、青年生力军、妇女“半边天”等作用,团结带领各族职工群众积极投身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幸福西宁篇章的伟大实践中。着力强化群众性。进一步健全完善联系和服务群众的长效机制,坚决做到工作重心下沉、力量下沉、资源下沉,不断扩大组织影响力,提升职工群众满意度,切实发挥好党联系人民群众的桥梁和纽带作用。着力强化改革意识。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省委、市委群团改革要求,及时传达学习会议精神,召开贯彻落实专题会议,对深入推进工青妇一体化改革工作进行再安排再部署再落实。
(二)创新机制制度,全力克服“四化”。改革组织体系,去“机关化”。市、县区工青妇组织建立不担任政府职务的市、县区委副书记为召集人的群团工作联席会议制度。实行“减上补下”,采取“2+2+N”模式配备人员。建立干部联系群众“1+100”工作制度,推行“一线工作法”,机关干部每年下基层工作时间不少于工作日的40%。每月召开工青妇组织例会,统筹安排工作,研究、协调解决工青妇改革中存在的问题。市总工会将本级工会经费的4%作为乡镇、街道(大社区)工会工作经费补助,将本级经费留成的80%以上用于对下级工会的补助;团市委每年将专项工作经费的30%、市妇联每年将妇儿专项经费的30%用于对基层组织活动和项目的补助。打造工青妇服务职工群众网络,让互联网+成为“了解群众、贴近群众、联系群众、服务群众”的新途径。
(三)搭建平台载体,提高服务效能。改革管理机制,去“行政化”。围绕全市中心工作,以“工人先锋号”“青年文明号”“三八红旗手”等主题活动为载体,深入开展各类服务群众活动。实行人员专兼挂和遴选制,与西宁经济技术开发区管委会沟通协调,及时确定派驻西宁经济技术开发区群团工作组和各园区群团服务站工作人员。探索派驻群团工作组、共建大“群众之家”“五个一体化”等工作机制。
(四)整合资源阵地,提升自身能力。进一步提升基础群团组织的资源和阵地,以“3+N”模式,建设“群众之家”,增强组织的广泛性和代表性,提高各界别在工青妇组织中的比例,发挥代表、委员、常委联系群众的作用。一是不断提高干部职工群众的思想认识和工作能力,切实增强为党做好群众工作的政治责任感和使命感,履职尽责当好“娘家人”“知心人”和“贴心人”。不断提升组织协调、沟通交流、文字写作、综合服务和化解调处矛盾纠纷、做职工思想政治工作等各方面能力,推动党的建设、经济建设、群团建设等相互促进、共同发展。二是在抓好“学”的基础上,着实在“做”上下功夫,落实改革举措,创新工作思路,加强请示报告和交流沟通,做实做细工青妇各项工作,以扎扎实实的工作实绩赢得广大群众的认可,努力开创群团工作的新局面。三是不断提升群团领导班子决策的科学性和广泛性,市工青妇组织初步筛选出15名工青妇兼挂职候选干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