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发布新帖
查看: 197|回复: 0

大力推动科技兴农,走好产业振兴之路

发表于 2020-9-15 19:44:11 | 查看全部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来源:多彩贵州网

     5年前,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麻江县有近3成农村人口生活在贫困线下。去年,麻江已退出贫困县行列,踏上乡村振兴新征途。这个深度贫困县脱贫经验有很多,大力推动科技兴农、走上产业振兴之路是其中一个重要“法宝”。(9月2日中国网)

  在不少贫困地区,有一些独具特色的农副产品,但让人遗憾的是长期粗放式地经营管理,让不少曾经的优质农副产品品质退化,销售不畅,很难给一方群众带来实实在在的效益,一些贫困地区群众更是端着“金饭碗”饿肚子。

  在贵州省的麻江县,就有不少这样的农副产品。麻江是“中国红蒜之乡”,过去由于管理粗放,不少蒜田“只见草不见蒜”。锌硒米也是当地一个特产,由于稻农长期靠肥料“一炮轰”、淹水灌溉等落后的方法,稻米口感不佳,加工企业少有问津。如何授人以渔,让当地的农民朋友转变观念,用现代的、科技的方式来种植、管理当地脱贫产业,让这些产业也“高大上”起来,这对当地打赢脱贫攻坚战,肯定是大有益处。

  对口支持麻江县的南京农业大学,在帮扶麻江县的时候,很注意提升当地特色产业的品质,让老产业焕发青春,助当地群众增收致富。为了发展蒜产业,园艺学院教授吴震带领团队手把手地对蒜农进行栽培技术培训。去年全县红蒜种植面积从低谷时的不到3000亩恢复到近6000亩。为了提升锌硒米的产量和品质,南京农大水稻栽培组的丁艳锋教授通过线上线下等方式搞培训,示范应用水稻精确定量设计栽培技术等最新科研成果,当地锌硒米的单产和品质有了明显提升。

  产业还是同样的产业,过去,农村群众根据祖祖辈辈流传下来的经验,几十年不变地种植,无论是产品的品质,还是产品的产量都难以尽如人意。南京农业大学的专家教授们,根据自身的优势,对贫困群众授之以渔,让他们掌握现代的产业发展技能,让曾经让人瞧不上眼的脱贫产业脱胎换骨,产量、品质双增加,生产效益自然不可同日而语。

  一招鲜吃遍天。麻江县的广大贫困群众,掌握了现代的栽种管理技术,让他们当地的老产业有了“第二春”,成为优质优价的高大上农产品,这对他们的收入增加,其作用不容低估。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注公众号
QQ会员群

Copyright © 2021-2025 中企互动平台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相关侵权、举报、投诉及建议等,请发 E-mail:bztdxxl@vip.sina.com

Powered by Discuz! X3.5|京ICP备10020731号-1|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080号

关灯 在本版发帖
扫一扫添加管理员微信
返回顶部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