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楼主 |
发表于 2020-9-17 19:35:14
|
查看全部
企业要求水涨船高
两极分化现象突出
“归国潮”涌动之下,海归就业竞争力两极分化的现象较为突出。面对海归人数大幅增长的招聘市场,企业对留学生的要求已不可同日而语。
沪上一家人工智能企业负责人向记者表示,“现在出国留学的‘门槛’越来越低了,所以除非是国外知名院校海归会有一些优势,其他一些不知名地域学校的海归们的简历也不会被我们特别关注。”
同样的,上述外企主管也表示:“越来越多的企业在招聘时已经由‘单纯看重学历身份’向‘愿为专业能力埋单’过渡,愈发重视海归综合素质。这也是企业招聘更为理性、务实的表现。”
不难看出,如今海归就业市场越来越呈现出分化特点,市场对高层次人才需求大,优质海归非常抢手,而竞争力相对较弱的留学生,求职遇冷的现象则时常发生。
“高薪”+“大公司”不再是标配 海归求职呈现三大新趋势
作为一名背负百万学费KPI的海归,2020年,到底应该怎么求职?前程无忧首席人力资源专家冯丽娟在接受记者专访时表示,从以往数据看,由于学费投入高,海归留学生对岗位及薪资有较高预期,一定程度上也是想要尽快“收回留学成本”的心理投射。但这种心态受主观及客观因素的双重影响,正在悄悄发生变化。冯丽娟给海归留学生给出了以下建议。
找工作从
“高报酬”向“适合”转变
动辄花费数十万甚至上百万的留学开支,对比几千元的月薪,多少会让一些在留学之初认为“高投入带来高回报”的留学生及其家庭感到无奈。
但冯丽娟强调,对绝大多数留学生来说,出国读书的价值绝非简单几组数字对比的“值与不值”可以概括。
冯丽娟以业内人士多年观察发现,事实上,不少海归在工作几年后展示出了更强的发展后劲。同时,不少留学生在回国后的职业发展道路上眼光表现得更为长远。
她表示,伴随着国内就业市场高水平竞争程度加剧,很多海归正在将关注点从“能在工作中获得更高劳动报酬”向“能够在国内就业市场找到适合工作”转移,凸显所长以期更好融入国内工作环境,也是不少海归较为迫切的需求。
从大企业转向“小而精”的企业
海归求职在国内遇到激励竞争,也恰恰证明了国内就业市场的理性,即不看面子看里子。
与此同时,随着国内互联网信息技术的飞跃式发展,海归求职的目光也不能仅停留在大企业大公司身上,以免错过一些更适合海归特性的“小而精”的企业。
“过去,吸纳海归留学生最多的往往是一些国内大型公司的海外板块,留学生们也十分愿意去到这些公司。”冯丽娟告诉记者,但数字化兴起后,一家国内企业要变得国际化,拥有全球各地的客户,不再难于登天。
“比如张江现在就有许多这样的企业,其员工中的海归人才占比非常高。”冯丽娟举例,这些专而精的小规模数字公司,知名度不高、体量不大,但往往靠着一到两种专业服务来取胜,为国内外客户提供解决方案。
这类公司对员工的知识层次有一定要求,其提供服务的客户散在全球各地,需要员工具备全球产业的配合协作认知能力。这时,从各个国家地区留学归来的海归人才与这些企业的岗位匹配度通常较高。
从“头顶光环”到“摆正心态”
有过英国留学经历,现任上海静安区白领驿家两新组织促进中心党总支书记、理事长史逸婵向记者表示,今年对于海归求职者来说是较为艰难的一年。一方面,聚众归国潮之下,人比岗位多。这也使得原先的海归博士、海归硕士这样的高学历,亦显得不那么“珍贵”了。
另一方面,全球整体经济形势严峻。海归原先更倾向就职的外企多少遭遇大环境的影响,发展有了局限性。这也对海归求职带来难度。
“对海归们说,现在是计划赶不上变化。”史逸婵说,疫情之后,那些“看完世界”回国求职的年轻海归,首当其冲也是最为重要的一步是:放平心态,主动适应,调整步伐。
史逸婵给出建议,海归应该尽快地融入国内社会,放下自己海归的身份,以一个普通求职者的心态踏上求职之路。“不要把海归这个身份看得太重,你有优势,但是优势并不大,清晰市场需求,明白自身定位和优缺点,或许这才是对于你的优势最好的发挥。”
她还表示,留学回国的同学要正确认识自己、正确认识用人单位、正确认识国内就业环境,把对薪酬、职位和未来发展的期待值调整到合理的档位。弯下腰踏踏实实做事,才能成为“金归”。(劳动报记者 叶赟 摄影 王陆杰)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