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马上注册!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5周年。“国家兴亡,匹夫有责”,抗战时期,诞生过许多经典文学作品。其中,既有民族危难之下的热血呐喊,对侵略者血腥罪行的愤怒控诉;也有知识分子面对历史苦难的哲学沉思,战火纷飞之下的日常生活……这些作品不仅燃烧着民族反抗侵略、保卫和平、争取民族独立与自由的伟大精神,而且激励了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为追求光明的未来而进行斗争。今天,让我们重温经典抗战文学作品,追忆那段峥嵘岁月。
诗歌
艾青《我爱这土地》《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
“土地”是艾青诗作的中心意象之一,代表着诗人对祖国——大地母亲最深沉的爱。把这种感情表现得最为动人的,当属写于1938年的《我爱这土地》。诗中的最后两句“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朴素真实,有着永恒的艺术生命力。
同一时期的《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艾青将目光转到了与中国大地的命运合而为一的普通农民——“饥馑的大地,朝向阴暗的天”;而“中国的路,是如此的崎岖,是如此的泥泞呀”又表现出诗人对中国革命长期性、艰苦性的深刻认识。
戴望舒《我用残损的手掌》
无形的手掌掠过无限的江山
手指沾了血和灰,手掌沾了阴暗
只有那辽远的一角依然完整
温暖,明朗,坚固而蓬勃生春
——节选自戴望舒《我用残损的手掌》
1942年春,戴望舒被日本宪兵逮捕入狱。在狱中,他受尽酷刑的折磨,但他并没有屈服。在牢狱里他写了几首诗,《我用残损的手掌》就是其中的一首。
诗人把自己对祖国的爱,化为抚摸祖国版图的动作,想象祖国广阔土地好像就在眼前,这种虚拟,强烈地表现了诗人对祖国的深挚的情感。既是诗人长期孕育的情感的结晶,也是他在困苦抑郁中依旧保持着的爱国精神的升华。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