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合院里的故事
(王艳)
我居住的地方,在打通南路3号一座老式的四合院里。这里演绎着很多动人的故事,给人们留下很多欢乐的时光和记忆。
四合院曾经是上世纪70年代初期,打通一矿建造的员工宿舍,有四层楼高,东西南北面,属“周边式”建筑物。1992年,该矿依照国家相关住房政策,积极推行住房改革制度,经研究决定,实施四合院改造工作,“让无房者有房住”的愿望得到实现,解决了员工家属住房紧张的问题。那时,是按在职员工的工龄、职称、排队等分得房子。1993年底,我家就从油毛毡房搬迁进设计极其简单的四合院中生活。
四合院很热闹,家家相连,有时隔壁说话或者做饭的锅碗瓢盆声也会清晰入耳,倘若缺少了葱、姜、蒜等日用生活品,只需朝外问一声,于是邻居便热情地说:“我家有,拿去用就是了”。 邻里们彼此特别友善纯朴,在一些事情上不分你我,俨然密不可分的一家。谁家有困难,大家都会主动而热心的伸出温暖的双手;谁家有红白喜事,邻居都是不请自到,帮着主人家东奔西跑,忙这忙那,不让主人过多的费心。下雨的时候,晒在院里的衣服,用不着说,邻居就会帮你收;孩子放学不怕大人不回家,都会有热饭招呼。吃饭的时候,院里有些人会端着饭碗走出家门,坐到院里的石桌上慢慢吃,边吃边摆龙门阵,还不忘说:“尝尝我家做的香肠好吃不?”“吃块我家烧的鱼。”不费心思哪家吃啥子都一清二楚。
最热闹的时候,是晚饭后,院内人头攒动,都能听到,从哪家传出“兴起而始兴尽而终”的美妙声音;哪家心灵手巧给自己做了好多漂亮的托鞋;坐在一起,女人们边绕着手上的毛线,边议论电视里传播的新动向,东家长西家短的聊着家常话;孩子们则欢笑打闹,追逐嘻戏,直到在大人的喊声中才会恋恋不舍回家睡觉;有的男女老少则围着院里用水泥墩彻起的乒乓台,嘻嘻哈哈打着乒乓球;至于玩扑克或打麻将更不用说,更是使院内充满了“快活的空气”。
四合院中的邻里不设防,上街时,房门大开、虚掩也不会丢任何东西。生活在温馨的四合院里优越感十足。
城市在更替,生活在变迁。随棚户区改造工程的推进,打通一矿那些饱经沧桑的旧楼,正在面临被拆除的命运。而这座承载着147户员工家属生命回忆的四合院,也受到时代发展冲激,被列入棚改范畴,即将随之湮没于历史的烟尘之中。现在,趁四合院隐于历史之前,为这友善的邻里关系,为这黑白剪影的朴质生活,为这里的喜怒哀乐,我用真实的文字和镜头,留一侧影。
图为我所居住的四合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