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发布新帖
查看: 8580|回复: 50

[班组观察]跟帖个人“绝技”:“绝技”共享须解师傅之忧

发表于 2007-7-24 12:28:57 | 查看全部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夏老师:

     我把《“绝技”共享须解师傅之忧》以两种形式编排,请多指导。


       班组观察:“绝技”共享须解师傅之忧
       赵华
  时下,“技工荒”、“绝技失传”、“后继乏人”等消息频频见诸报端。在这样的背景下,大范围、更多行业传来的“技术断裂”、“人才断层”、“濒临失传”的现状已成为不争的事实。一方面,一些企业仍靠少数技术骨干和一些50多岁的老技工打拼在生产第一线,对他们依赖有加,技工队伍呈现老化现象,不少绝技、绝招面临失传的危险;另一方面青工素质普遍低下,技工队伍青黄不接,随着老技工的退休,绝技、绝招面临失传,工人技师队伍后继乏人。
  众所周知,师徒关系,曾是我国企业最普遍、烙印最深的人际关系。在过去,对绝技、绝招传授,师徒传承起着“传宗接代,代代相传”的作用。从古到今,拜师学艺是非常严肃而郑重其事的事情,甚至是性命攸关。多少年来,导师带徒是我国企业快速提高青工或转岗工人技能水平行之有效的办法。实践证明,导师带徒可缩短青工掌握知识、技能的进程。据了解,在一些如电子、纺织、烹饪和五金机械等行业,现在仍然很盛行师傅带徒弟的传帮带形式。然而,近年来,这种行之有效的措施在一些企业已慢慢的淡出,甚至退出了历史舞台。
  虽然在某些企业仍然开展了导师带徒和让绝技拥有者开展传技活动,但流于形式的不在少数。有的老师傅、技师们虽然身怀绝技、绝招,但是普遍不是很情愿带徒弟,不愿意把自己摸索一辈子形成的绝技“拱手”授予他人,担心手把手地、毫无保留地把技术交给徒弟,徒弟们“翅膀”硬了,不但与师傅抢饭碗,甚至出现翻脸不认人的尴尬境地。有些师傅抱怨说“能找一个像徒弟的徒弟,是我们老技术骨干的唯一愿望,但现在这样的青工已是打着灯笼都难找了。没有一个好徒弟,我宁愿让技术‘失传’”。在这样的担心支配下,师傅们不愿意将一些重要技术环节倾囊相授,“留一手”也就在情理之中了。一些师傅在传技时只停留于表面的技能和知识,对于一些看家本领,一般是不轻易和盘托出的。有时问师傅一些关键问题,师傅也只是敷衍一句说:现在你的水平还没达到,以后慢慢摸索就会掌握的,实际上是师傅的搪塞之辞。
  据笔者了解,一位有20多年电工经验的王师傅抱怨说,自己积累了一辈子的技术、经验不容易,但是让自己的“绝技”教给徒弟,绝招共享了,徒弟们出师了,“可自己倒什么事也没有了,靠边站了”,让人寒心,于是他从此以后“打死”也不肯收徒,再不做传技的“傻事”了。
        为了提高普通员工的技术水平,让绝技、绝招共享,并转化为现实生产力,不少企业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完善了导师带徒考核机制,着力解决“师傅教会徒弟,饿死师傅”的后顾之忧,消除了师傅思想顾虑,将徒弟与师傅的利益捆绑起来,形成了教者毫无保留、倾囊相授,学者孜孜不倦的良好局面,使徒弟的技能在短时间内有了长足的进步,而师傅在带徒过程中技能更上一层楼,实现了师徒技能双赢的格局。
  据笔者了解,IBM有一个制度,规定中层干部如果不能培养出自己的接班人,就不能继续上升。还有很多企业实施导师制,规定中层、骨干要被指定为一些基层员工的导师,其绩效和徒弟进步得快不快挂钩。他们的做法非常值得我国企业借鉴。
         那么企业应如何顺应时代发展要求,排解“绝技共享”后师傅的后顾之忧,发挥绝技共享的作用呢?
  笔者认为,首先,企业应建立一套科学有序的考核机制,比如对员工创造的绝技、绝招按质论价,加强对其“知识产权”的保护,用成果创造者个人的名字命名工作法、工作流程,评定成果等级,加大奖励力度,奖得“让人眼红”,使其名利双收,为他们扬名立腕。在导师带徒时签订长期合同,将徒弟与师傅的利益实行“捆绑式”考核,如对师徒同奖同罚,发放津贴的等。通过妥善处理师徒关系,消除师傅们的思想顾虑,保障绝技提供者的经济和社会利益不受损害。
  其次,加强徒弟和绝技受众的做人做事的教育,教其学会感恩,引导他们以虔诚的态度和感恩的心对待师傅或绝技贡献者的教诲和恩泽,将心比心,以赢得师傅的信任,真正将师傅的精湛技艺和做人处事的优秀品质学到手,使老技工的高超技艺和敬业精神薪火相传。
  第三,企业要在完善导师带徒或绝技共享管理机制的基础上,发挥绝技、绝招的辐射作用,真正让其发扬光大,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同时企业仍需要采取其它行之有效的技术培训,以防止“近亲繁殖”现象的出现,努力培养复合型人才。

  原先的事件+评论形式

  “绝技”共享须解师傅之忧
      赵华
     [事件] 导师带徒:由“留一手”到“倾囊相授”(不拿点真功夫不行了)  
     前几天的月度讲评会上,山东胜利油田孤东三采中心10对师徒,高兴地从领导手中领到了200元~1000元不等数额的奖励,其中工人技师张志勇创造的“快捷式取盘根工具及其操作法”师傅俩获得最高奖励1000元。
     针对近两年新转岗工人的增加,今年初该中心开展了“结对子导师带徒”活动,为此专门发文,优选出12名理论知识丰富、实践功底扎实的工人技师作为转岗工人和青工的导师。对师徒对子,建立相应的量化考核激励机制,开展阶段培训考核、验收教学效果、年度优秀师徒评选活动,实行师徒同奖同罚,从而激发了教、学热情,使教者毫无保留、倾囊相授,学者孜孜不倦。
  讲评会结束后,笔者对获得1000元奖励的师徒进行了采访。谈到获奖的体会,张志勇师傅笑逐颜开:“这次当‘师傅’的经历让我受益匪浅,感觉要当好‘师傅’自己就不能‘半瓶子’醋,‘半瓶子’晃荡,当不好师傅啊。”徒弟小刘师傅接过话:“张师傅手把手地教我,把多年的实践经验和绝技毫无保留地教给我了,跟师傅这半年学到的东西真不少,比原来好几年学到的东西都多。”
     “你这样带徒弟,不怕教会徒弟,‘饿死师傅’吗?”笔者问。
  “您还别说,前年我也曾带过徒弟,每当讲到自己的‘得意之笔’时,往往轻描淡写一笔带过。这样徒弟也得不到什么‘真传’。现在,教不好徒弟,师傅一起受罚,我那些小道道藏着、掖着就不行了。可话说回来,我通过当师傅,个人技能也有了很大提高。原来自己也是一知半解,现在要我当师傅,逼着我把原来不太明白的搞清楚了。因此当师傅的过程我也弄清了很多东西,前不久我技术比武得了注聚工‘技术状员’,就说明我这个师傅没有白当,现在一点也不担心自己会被‘饿死’。”
  “没错,师傅为了带我,还专门学了他原来自己也没有碰过的机械制图,化了好几个晚上时间,请教了好几位专家,还自己掏钱加工了清阀(现场的一项技术活)工具。这不,我现在也会看零件剖面图了,会独立干‘清阀’的活了。”“说实话,原来我也会清阀,可几天后,泵排量又下降了,需要再次清阀。现在按照师傅教给我的绝招后,干活的时间缩短了一半,而寿命却延长了两倍,我可是学到了师傅的‘真经’,对师傅不服不行啊!”他最后意犹未尽地补充道。
  半年多来,随着结对子导师带徒活动的开展,大家普遍“戒掉”了打扑克和“侃大山”的毛病,形成了浓厚的学技术、搞创新的氛围,老师傅主动将“绝活”、“绝技”传授给年轻的工人,使一批拥有“金刚钻”、敢拿“瓷器活”的技术尖子脱颖而出。
  [笔者评说]念好导师带徒的经须完善机制
  时下,“技工荒”、“绝技失传”、“后继乏人”等消息频频见诸报端。在这样的背景下,大范围、更多行业传来的“技术断裂”、“人才断层”、“濒临失传”的现状已成为不争的事实。一方面,一些企业仍靠少数技术骨干和一些50多岁的老技工打拼在生产第一线,对他们依赖有加,技工队伍呈现老化现象,不少绝技、绝招面临失传的危险;另一方面青工素质普遍低下,技工队伍青黄不接,随着老技工的退休,绝技失传、工人技师队伍后继乏人。
  众所周知,师徒关系,曾是我国企业最普遍、烙印最深的人际关系。在过去,对绝技、绝招,师徒传承起着“传宗接代,代代相传”的作用。从古到今,拜师学艺是非常严肃而郑重其事的事情,甚至是性命攸关。多少年来,导师带徒是我国企业快速提高青工或转岗工人技能水平行之有效的办法。实践证明,导师带徒可缩短青工掌握知识、技能的进程。据了解,在一些如电子、纺织、烹饪和五金机械等行业,现在仍然很盛行师傅带徒弟的传帮带形式。然而,近年来,这种行之有效的措施在一些企业已慢慢的淡出,甚至退出了历史舞台。
  虽然在某些企业仍然开展了导师带徒和让绝技拥有者开展传技活动,但流于形式的不在少数。有的老师傅、技师们虽然身怀绝技、绝招,但是普遍不是很情愿带徒弟,不愿意把自己摸索一辈子形成的绝技“拱手”授予他人,担心手把手地、毫无保留地把技术交给徒弟,徒弟们“翅膀”硬了,不但与师傅抢饭碗,甚至出现翻脸不认人的尴尬境地。有些师傅抱怨说“能找一个像徒弟的徒弟,是我们老技术骨干的唯一愿望,但现在这样的青工已是打着灯笼都难找了。没有一个好徒弟,我宁愿让技术‘失传’”。在这样的担心支配下,师傅们不愿意将一些重要技术环节倾囊相授,“留一手”也就在情理之中了。一些师傅在传技时只停留于表面的技能和知识,对于一些看家本领,一般是不轻易和盘托出的。有时问师傅一些关键问题,师傅也只是敷衍一句说:现在你的水平还没达到,以后慢慢摸索就会掌握的,实际上是师傅的搪塞之辞。
  据笔者了解,一位有20多年电工经验的王师傅抱怨说,自己积累了一辈子的技术、经验不容易,但是让自己的“绝技”教给徒弟,绝招共享了,徒弟们出师了,“可自己倒什么事也没有了,靠边站了”,让人寒心,于是他从此以后“打死”也不肯收徒,再不做传技的“傻事”了。
     从上面的事件看到,该企业从规划员工职业成长出发,从克服转岗员工和青工技术短腿出发,为解决“师傅教会徒弟,饿死师傅”的后顾之忧,建立完善了“导师带徒”考核机制,从制度上消除了师傅有思想顾虑,将徒弟与师傅的利益捆绑起来,形成了教者毫无保留、倾囊相授,学者孜孜不倦的良好局面,使徒弟的技能在短时间内有了长足的进步,而师傅在带徒过程中技能更上一层楼,实现了师徒技能双赢的格局。他们的做法看似没有什么惊人之处,但由于做得扎实到位,从而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值得各企业借鉴。
    为了提高普通员工的技术水平,让绝技、绝招共享,并转化为现实生产力,不少企业在开展员工绝技传授上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完善了导师带徒考核机制,着力解决“师傅教会徒弟,饿死师傅”的后顾之忧,消除了师傅思想顾虑,将徒弟与师傅的利益捆绑起来,形成了教者毫无保留、倾囊相授,学者孜孜不倦的良好局面,使徒弟的技能在短时间内有了长足的进步,而师傅在带徒过程中技能更上一层楼,实现了师徒技能双赢的格局。
  据笔者了解,IBM有一个制度,规定中层干部如果不能培养出自己的接班人,就不能继续上升。还有很多企业实施导师制,规定中层、骨干要被指定为一些基层员工的导师,其绩效和徒弟进步得快不快挂钩。他们的做法非常值得我国企业借鉴。那么企业应如何顺应时代发展要求,排解“绝技共享”后师傅的后顾之忧,发挥绝技共享的作用呢?
  笔者认为,首先,企业应建立一套科学有序的考核机制,比如对员工创造的绝技、绝招按质论价,加强对其“知识产权”的保护,用成果创造者个人的名字命名工作法、工作流程,评定成果等级,加大奖励力度,奖得“让人眼红”,使其名利双收。在导师带徒时签订长期合同,将徒弟与师傅的利益实行“捆绑式”考核,如对师徒同奖同罚,发放津贴的等。通过妥善处理师徒关系,消除师傅们的思想顾虑,保障绝技提供者的经济和社会利益不受损害。
  其次,加强徒弟和绝技受众的做人做事的教育,教其学会感恩,引导他们以虔诚的态度和感恩的心对待师傅或绝技贡献者的教诲和恩泽,将心比心,以赢得师傅的信任,真正将师傅的精湛技艺和做人处事的优秀品质学到手,使老技工的高超技艺和敬业精神薪火相传。
  第三,企业要在完善导师带徒或绝技共享考核机制的基础上,发挥绝技、绝招的辐射作用,真正让其发扬光大,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同时企业仍需要采取其它行之有效的技术培训,以防止“近亲繁殖”现象的出现,努力培养复合型人才。
  最后需要指出的是,导师带徒方式虽然在国内的企业中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也起到了一定的积极意义,但企业仍离不开系统化、专业化培训,而不能完全依赖这种师傅带徒弟的培训方式。

地址:山东省东营市仙河镇文明一区顾永强
电话:05468583430 13780770816 邮编:257237
通联:山东胜利油田孤东采油厂三采中心政工办     电话:05468584038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7-7-25 19:28:23 | 查看全部

“绝技”共享须解师傅之忧

“绝技”共享须解师傅之忧

     赵华

     [事件] 导师带徒:由“留一手”到“倾囊相授”  
     前几天的月度讲评会上,山东胜利油田孤东三采中心10对师徒,高兴地从领导手中领到了200元~1000元不等数额的奖励,其中工人技师张志勇、王增立创造的“快捷式取盘根工具及其操作法”师傅俩获得最高奖励1000元。
    针对近两年新转岗工人的增加,今年初该中心开展了“结对子导师带徒”活动,为此专门发文,优选出12名理论知识丰富、实践功底扎实的工人技师作为转岗工人和青工的导师。对师徒对子,建立相应的量化考核激励机制,开展阶段培训考核、验收教学效果、年度优秀师徒评选活动,实行师徒同奖同罚,从而激发了教、学热情,使教者毫无保留、倾囊相授,学者孜孜不倦。
  讲评会结束后,笔者对获得1000元奖励的师徒进行了采访。谈到获奖的体会,张志勇师傅笑逐颜开:“这次当‘师傅’的经历让我受益匪浅,感觉要当好‘师傅’自己就不能‘半瓶子’醋,‘半瓶子’晃荡,当不好师傅啊。”徒弟小刘师傅接过话:“张师傅手把手地教我,把多年的实践经验毫无保留地教给我了,跟师傅这半年学到的东西真不少,比原来好几年学到的东西都多。”
     “你这样带徒弟,不怕教会徒弟,‘饿死师傅’吗?”笔者问。
  “您还别说,前年我也曾带过徒弟,每当讲到自己的‘得意之笔’时,往往轻描淡写一笔带过。这样徒弟也得不到什么‘真传’。现在,教不好徒弟,师傅一起受罚,我那些小道道藏着、掖着就不行了。可话说回来,我通过当师傅,个人技能也有了很大提高。原来自己也是一知半解,现在要我当师傅,逼着我把原来不太明白的搞清楚了。因此当师傅的过程我也弄清了很多东西,前不久我技术比武得了注聚工‘技术状员’,就说明我这个师傅没有白当,现在一点也不担心自己会被‘饿死’。”
  “没错,师傅为了带我,还专门学了他原来自己也没有碰过的机械制图,化了好几个晚上时间,请教了好几位专家,还自己掏钱加工了清阀(现场的一项技术活)工具。这不,我现在也会看零件剖面图了,会独立干‘清阀’的活了。”“说实话,原来我也会清阀,可几天后,泵排量又下降了,需要再次清阀。现在按照师傅教给我的办法后,干活的时间缩短了一半,而寿命却延长了两倍,我可是学到了师傅的‘真经’,对师傅不服不行啊!”他最后意犹未尽地补充道。
  半年多来,随着结对子导师带徒活动的开展,大家普遍“戒掉”了打扑克和“侃大山”的毛病,形成了浓厚的学技术、搞创新的氛围,老师傅主动将“绝活”、“绝技”传授给年轻的工人,使一批拥有“金刚钻”、敢拿“瓷器活”的技术尖子脱颖而出。
  [笔者评说]念好导师带徒的经须完善机制
  时下,“技工荒”、“绝技失传”、中医人才“后继乏人”等消息常常见诸报端。在这样的背景下,大范围、更多行业传来的“技术断裂”、“人才断层”、“濒临失传”的现状已成为不争的事实。一方面,一些企业仍靠少数技术骨干和一些50多岁的老技工打拼在生产第一线,对他们依赖有加,技工队伍呈现老化现象,有一技之长者纷纷跳槽,不少绝技、绝招面临失传的危险,另一方面青工素质普遍低下,不愿意学技术,技工队伍青黄不接,随着老职工的退休,工人技师后继乏人。
  众所周知,师徒关系,曾是我国企业最普遍、烙印最深的人际关系。在过去,可以说,师徒传承起着“传宗接代,代代相传”的作用。多少年来,导师带徒是我国企业快速提高青工或转岗工人技能水平行之有效的办法。实践证明,导师带徒可缩短青工掌握知识、技能的进程。据了解,在一些如电子、纺织、烹饪和五金机械等行业,现在仍然很盛行师傅带徒弟的传帮带形式。然而,近年来,这种行之有效的措施在一些企业已慢慢的淡出,甚至退出了历史舞台。
  虽然在某些企业仍然开展了导师带徒活动,但流于形式的不在少数。有的老师傅、技师们身怀绝技、绝招,但普遍不是很情愿带徒弟,担心手把手地、毫无保留地把技术交给徒弟,徒弟“翅膀”硬了,不但与师傅抢饭碗,有的甚至还翻脸不认人。有些师傅抱怨说“能找一个像徒弟的徒弟,是我们老技术骨干的唯一愿望,但现在这样的青工已是打着灯笼都难找了。没有一个好徒弟,我宁愿让技术‘失传’”。在这样的担心支配下,师傅们不愿意将一些重要技术环节倾囊相授,“留一手”也就在情理之中了。一些师傅把带徒弟当成一项必须完成的任务,能够手把手地教,耐心细致地解释,但只停留于表面的技能和知识,对于一些看家本领,一般是不轻易和盘托出的。徒弟有时问师傅一些关键问题,他们也只是敷衍一句说:现在你的水平还没达到,以后慢慢摸索就会掌握的,实际上是师傅的搪塞之辞。
  据笔者了解,一位有20多年电工经验的王师傅抱怨说,自己积累了一辈子的技术、经验不容易,但是绝技共享了,教过的徒弟出师了,“自己倒什么事也没有了”,让人寒心,于是他从此以后“打死”也不肯收徒了。
    从上面的事件看到,该企业从规划员工职业成长出发,从克服转岗员工和青工技术短腿出发,为解决“师傅教会徒弟,饿死师傅”的后顾之忧,建立完善了“导师带徒”考核机制,从制度上消除了师傅有思想顾虑,将徒弟与师傅的利益捆绑起来,形成了教者毫无保留、倾囊相授,学者孜孜不倦的良好局面,使徒弟的技能在短时间内有了长足的进步,而师傅在带徒过程中技能更上一层楼,实现了师徒技能双赢的格局。他们的做法看似没有什么惊人之处,但由于做得扎实到位,从而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值得各企业借鉴。
  现在,也有不少人认为导师带徒的形式已经过时了,到了退出历史舞台的时候了。但据笔者了解,浙江杭州、黑龙江哈尔滨、北京大兴区以及本企业等许多企事业单位,开展拜师学艺培养新一代技术工人,拯救技艺国宝成功的经验,昭示着导师带徒活动并没有过时,而是有着强大的生命力。IBM有一个制度,规定中层干部如果不能培养出自己的接班人,就不能继续上升。还有很多企业实施导师制,规定中层、骨干要被指定为一些基层员工的导师,其绩效和徒弟进步得快不快挂钩。那么企业应如何顺应时代发展要求,解决“教会徒弟,饿死师傅”的后顾之忧呢?
  笔者认为,首先,企业应建立一套有序的考核机制,比如对员工创造的绝技、绝招按质论价,加在其“知识产权”的保护,用创造者个人的名字命名工作法等,同时加大奖励力度,奖得“让人眼红”,使其名利双收。在导师带徒时签订长期合同,将徒弟与师傅的利益实行“捆绑式”考核,如对师徒同奖同罚,发放津贴的等。通过妥善处理师徒关系,消除师傅们的思想顾虑。其次,加强徒弟的做人做事的教育,使其学会感恩,以虔诚的态度对待师傅的教诲,赢得师傅的信任,真正将师傅的精湛技艺和做人处事的优秀品质学到手,使老技工的技艺和敬业精神薪火相传。其三,企业在完善导师带徒机制的基础上,仍需要采取其它行之有效的技术培训,以防止“近亲繁殖”现象的出现。
  最后需要指出的是,导师带徒方式虽然在国内的企业中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也起到了一定的积极意义,但企业仍离不开系统化、专业化培训,而不能完全依赖这种师傅带徒弟的培训方式。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7-7-25 23:09:50 | 查看全部

回复: 学技“接力赛”:念好导师带徒的经须完善机制

与顾永强曾见报的一些稿件比,此稿明显缺少新意,所描述的事件企业比比皆是且缺少说服力,所发表的评论中许多都曾是媒体曾报道的话,看上去似曾相识,很难显其新闻价值。做下深度思考,拿捏不准索性先放下。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7-11-8 08:14:01 | 查看全部
要做深度思考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7-11-8 08:27:23 | 查看全部
鼓掌!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7-11-8 11:17:42 | 查看全部
顾老师应该深思一下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7-11-8 11:21:50 | 查看全部
引用第5楼bcmksmj于2007-11-08 11:17发表的  :
顾老师应该深思一下了!
我怎么了,你是指我犯错了,还是说稿件需要做深度思考?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7-11-8 12:15:41 | 查看全部
ding!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7-11-8 12:50:21 | 查看全部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7-11-8 15:26:43 | 查看全部
上期上了吗?我都郁闷了好几天!我也是一个普通的作者。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注公众号
QQ会员群

Copyright © 2021-2025 中企互动平台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相关侵权、举报、投诉及建议等,请发 E-mail:bztdxxl@vip.sina.com

Powered by Discuz! X3.5|京ICP备10020731号-1|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080号

关灯 在本版发帖
扫一扫添加管理员微信
返回顶部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