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发布新帖
查看: 120|回复: 0

中秋节背后的文化心理

发表于 2020-10-2 09:39:13 | 查看全部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中秋节又称“团圆节”。
  中秋之夜,人们仰望天空如玉如盘的朗朗明月,自然会期盼家人团聚。远在他乡的游子,也借此寄托自己对故乡和亲人的思念之情。
  中秋节从2008年起被定为国家法定节假日。年复一年享受着中秋假期的你可曾想过,金秋月圆之夜的浩渺星空中,隐藏着中国人怎样的文化心理和精神寄托?
  中国人民对月亮的美好向往与思绪飘飞的想象归根结底源自中国古人对现在与未来生活的心理诉求,尤其是在嫦娥奔月、玉兔捣药、吴刚折桂、玄宗谱曲等神话故事中,生动地展现了中国人民对月亮的精神寄托。
强烈的民俗性
  节日是人民情感的寄托,主要民俗事象(如吃月饼)具有不怕重复、发自内心、公众行为的特点。月饼形如圆月,是汉族与维吾尔族、藏族、满族、蒙古族等制饼方法的融合。古代制饼业尊汉宣帝为饼师神,正是这一融合过程的写照。
  兔爷既是祭拜的神,又是时间性很强的儿童玩偶,反映轻松欢乐的庆祝丰收的气氛。彝族舞蹈“阿细跳月”和蒙古族歌曲“敖包相会”是带有狂欢和男女相会的典型歌舞,表现了不同民族的风土人情。
浪漫的抒情性
  在中国人的眼中,月亮绝不是一个寒冷的星球,而是一个有男(吴刚)、有女(嫦娥)、有植物(桂树)、有动物(玉兔)、有宫殿(广寒宫)、有故事的神话世界。月亮是仙境,是与每一个人幸福相关的碧空明镜。
  月亮是人的朋友,可与人心灵沟通,“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自古以来,通过对月亮人性化的描写,反映了中国人民是一个多么富有想象力和浪漫情怀的伟大民族。
紧迫的时间感
  俗话说:“年过中秋月过半,星期就怕礼拜三。”意思是一过中秋就快到“年终算总账”的日子了,要抓紧时间完成今年该办的事。在古代北京,中秋还是一个结账的日子,是时间段落的标志,又叫“节关”,届时要清理债务。
温馨的骨肉情
  每逢佳节倍思亲。
  花好月圆之夜,骨肉团圆之时。团聚、团圆是中秋节的中心意义。
  中国人有很强的家族伦理观念,重视亲族情谊与血亲联系,形成了和平、和谐、和睦团圆的民俗心理。国家统一,民族团结,家族团聚成为人们生活中体现幸福的大事。中秋节的存在就为民众的定期聚会提供了良好的时机。
  节日是加强民族凝聚的促进剂,人们不约而同地对民俗事象的认同并实践,是一个伟大而又神秘的力量。
  中秋节是中华民族渴望统一、团结心路历程的见证,又是祖先留给我们的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民族认同、沟通、凝聚和发展的精神动力和智力资源。
  传统节日是弘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大好时机,是展示和传播优秀民族文化的重要阵地,弘扬和培育伟大民族精神的重要载体。中秋节是个大团圆的节日,这种向往团圆的精神是中华民族的文化血脉和思想精华,是维系国家统一、民族团结和社会和谐的重要精神纽带。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注公众号
QQ会员群

Copyright © 2021-2025 中企互动平台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相关侵权、举报、投诉及建议等,请发 E-mail:bztdxxl@vip.sina.com

Powered by Discuz! X3.5|京ICP备10020731号-1|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080号

关灯 在本版发帖
扫一扫添加管理员微信
返回顶部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