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发布新帖
查看: 501|回复: 0

云南直过民族和人口较少民族共入新时代

发表于 2020-10-2 14:44:37 | 查看全部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来源: 新华网

   “村村寨寨哎,打起鼓、敲起锣,阿佤唱新歌……”

   每次弹唱《阿佤人民唱新歌》时,云南省西盟佤族自治县的佤族汉子岩平都会激动不已。他对穷困有着特殊的记忆:儿时父亲去世、母亲出走,他住在茅草屋,常饿肚子。长大成家后,妻子患了重病,花光了积蓄。

   “有了共产党,我才能和贫困说再见。”2018年,在驻村扶贫干部的帮助下,岩平通过发展特色种植撑起了这个家。这是直过民族困难群众脱贫发展的缩影。目前,云南已有9个直过民族和人口较少民族实现整族脱贫,怒族和傈僳族也将于今年底与全国人民一道同步迈入全面小康社会。

   歌声里有时代的烙印。精准脱贫攻坚开展以来,《阿佤人民唱新歌》《有一个美丽的地方》《快乐拉祜》等经典老歌又被赋予新内涵,新创作的《棒球之歌》《我有一个梦》《感恩共产党》等更是唱出了云岭大地的时代之音。

   拼版照片,上图为:曼班三队村民搬迁前居住的茅草房(资料照片);下图为:4月9日拍摄的曼班三队的村容村貌(新华社记者胡超摄)。新华社发

   启蒙之歌

   “山寨的夜晚呦静悄悄,凤尾竹随风轻轻地摇,书声琅琅传山寨,姑娘小伙读夜校……”在云南省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勐海县布朗山布朗族乡曼囡村曼班三队,县文工团成员扎儿在夜校教拉祜族村民唱歌。

   包括拉祜族在内,云南有独龙族、德昂族、基诺族、怒族、布朗族、景颇族、佤族等11个直过民族和人口较少民族。

   曼班三队是一个只有17户人家的拉祜族深度贫困村寨。几年前,这个村寨还十分封闭落后,村里几乎没人读过书,很多人靠救济粮生活。

   在云南省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勐海县布朗山布朗族乡曼囡村曼班三队,村民在村里上夜校(4月10日摄)。新华社记者 胡超 摄

   娜四是曼班三队唯一的女猎人。她的父亲年纪大了,妹妹因发高烧落下残疾,她要养活一家人。但刀耕火种一年的收成只够吃几个月,大半年要靠救济粮,她只能进山打猎。

   2015年,村里来了由4名扶贫干部组成的驻村工作队。白天,工作队员在地里教村民如何种水稻、摘茶叶;晚上,工作队员办扫盲夜校教村民学认字,帮村民转变观念。

   几年下来,这个过去“说不听、带不动、拉不走”的特困村寨有了大变化:以前两三年才能出栏的猪,如今只需6到8个月,村民还学会了给猪打防疫针;一年一季的水稻也变成了一年两季……

   在云南省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勐海县布朗山布朗族乡曼囡村曼班三队,勐海县文工团成员扎儿(左一)在教村民唱歌(4月10日摄)。新华社记者 胡超 摄

   原本连育秧苗、撒化肥都不会的娜四,在扶贫干部指导下,全家经过几年发展种下了18亩茶树、4亩水稻。

   在悠扬的歌声中,娜四还和村民一起到夜校里学识字。曼班三队驻村扶贫工作组组长罗志华说,娜四虽不打猎了,但还是村里数得上的能人。“她脑子活、不怕生,学文化学得最快,村里种的茶树就数她管理得最好!”罗志华说。

   在云南省腾冲市清水乡三家村中寨司莫拉佤族村,村民杨彩芹在做大米粑粑(5月14日摄)。新华社记者 胡超 摄

   曼班三队是直过民族村寨脱贫发展的缩影。云南坚持志智双扶“断穷根”,在直过民族和人口较少民族群众中,不会使用国家通用语言的人由2016年的13.02万人减少到3.73万人,大学生由1513人增加到2018年的4840人,许多贫困村第一次有了自己的大学生;开展就业培训18.43万人次,转移就业12.41万人。

   在直过民族聚居区,现代产业取代了刀耕火种,电商走进了基诺山寨,德昂山寨年轻人学会了用手机学习农业生产技术。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注公众号
QQ会员群

Copyright © 2021-2025 中企互动平台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相关侵权、举报、投诉及建议等,请发 E-mail:bztdxxl@vip.sina.com

Powered by Discuz! X3.5|京ICP备10020731号-1|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080号

关灯 在本版发帖
扫一扫添加管理员微信
返回顶部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