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发布新帖
查看: 415|回复: 0

什么样的“打工文学”可以让我们如此感动

发表于 2020-10-5 16:39:28 | 查看全部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张伟明、郑小琼、陈再见……“打工文学”是越写越好了,打工作家也越来越成熟了。但是,你发现没有,“打工文学”中能够让我们感动的作品也越来越少了。什么原因?我想,可能是现在的打工作家们,都比赛着在写作技巧、创作艺术上提高,而对身边的苦难、同类的挣扎、嘶哑的呼喊充耳不闻、熟视无睹了。在写作技术渐趋成熟的同时,变得日益“高雅”起来。近日,一则题为《墙角的父亲》的短文引发人们的广泛关注。这篇只用一个多小时就写完、不足3000字的精短故事《墙角的父亲》一经发表,便如滚雪球一样,影响与日俱增,越来越大,近日更被相关影视机构看中,准备将它搬上银幕。短短的一篇散文,能产生如此热烈的反响,这是偏居深圳龙华一隅的草根作家李玉做梦都想不到的。据李玉介绍,2012年7月的一个晚上,写完此文后,他便发给女报麾下的《新故事》主编罗尔。几天后,李玉接到罗尔给他的QQ留言,说很感动,当时就转给他的侄子和儿子看了。后来文章发表之后,李玉收到800元稿费。但接下来发生的事情让李玉始料未及,这篇源于真实故事的文章,有一天突然刷爆朋友圈,成为近几年父亲节刷屏催泪的首推作品。2014年10月的一天,李玉收到前同事转给他的微信,说《读者》杂志的公众号“悦读”转发了这篇《墙角的父亲》。接着又被重庆的《家人》杂志和《青年文摘》转载……算起来,这篇文章已被包括《人民日报》《半月谈》在内的2000多个公众号转载,中山市某中学老师利用一个月的时间将此文做成三维动画课件,阅读量400多万,而网络点击率更是高达上亿!
让千万人潸然泪下的“父亲”,乃是于不经意间在深圳龙华某个偏僻的“墙角”出现的。据媒体报道,在那些转发《墙角的父亲》的公众号后面,有数百数千条评论和留言。很多网友表示,后悔父亲在世时没有理解父亲,如今只有在后悔中怀念父亲。还有很多读者将该文推荐至家长群、家族群,供更多“群众”分享。正因如此疯狂的传播,这篇文章才得以传到广州骅森影视公司老总张乃琼女士那里,让她看得泪流满面。本想讲给读小学的儿子听的,但因泣不成声,儿子索性接过妈妈的手机自己看了起来。回到公司,她又给全体员工哭着讲述这个故事。不料一说,公司很多人已然听家长讲过或看过这个故事。她当即跟IP储备部的人说要把这个故事拍成电影,去影响更多人。如今很多孩子认为父亲的付出是理所当然,且将父亲的朴素理解为落后老土。张乃琼称在该文里找到了自己去世父亲的影子——那种默默的、不求回报与理解的无私付出,只有慈父才能做到。
像《墙角的父亲》这样的打工文学,究竟有着怎样的魅力,竟让我们如此感动乃至潸然泪下?其实,如果从写作美学角度分析,《墙角的父亲》无论从技巧、语言,还是结构、描写,都可以说朴实无华,用素描乃至速写论之,并不为过。但也许正因如此,才得以产生巨大的心灵冲击力。因为,好文章、好故事往往是朴素的,是不需要华丽辞藻包装的。倘若刻意为之,反倒会适得其反、买椟还珠了。《墙角的父亲》故事并不复杂,是以第三人称讲述“我”从老乡大将口中听来的故事:一次帮大将搬家,在整理一堆旧书籍时,大将蹲在地上呜呜大哭起来。大将打开一个笔记本,上面记着日常开支,一笔一笔,清晰到一块钱的早餐,三块钱的午餐。稍后,大将讲述了关于他和父亲的一段往事。一段什么往事呢?概括说,就是大将在读大学期间,总是大手大脚花钱,去网吧玩游戏,去K歌,去酒吧,还去洗桑拿。一掷千金,毫不可惜。与此相对照的是,在省城冰库打工的父亲,干的是最苦最累的搬运工。为了多挣钱,父亲一次要扛七个大大的纸箱,而每扛一个大纸箱才五毛钱工钱。每次钱花光以后,大将就会打电话跟家里要钱,父亲会毫不犹豫地给儿子钱,甚至亲自来到学校送钱。尤其不堪的是,大将把钱花光以后,担心父亲会责怪他,居然撒谎说自己得了重感冒、打点滴。而宽厚慈善的父亲,竟然毫不怀疑地亲自跑到学校给他送钱,还询问孩子病好了没有,不要舍不得花钱,要吃出好身体来,只有吃出好身体,才能考出好成绩……



我以为,像《墙角的父亲》这样的打工文学,虽然技巧简单,文字朴实,却让我想到了很多:鲁迅先生《我们现在怎样做父亲》中有言:“自己背着因袭的重担,肩住了黑暗的闸门,放他们到宽阔光明的地方去;此后幸福的度日,合理的做人。”朱自清的《背影》里的那位对儿子抱着舔犊之心的父亲。张天翼笔下的《包氏父子》中的爱慕虚荣、矫揉造作的小包。在此文中,父爱的伟大与无私,儿子的懵懂与可恨,形成了强烈的对比和反差。尤其是,大将明明已经知道父亲挣钱的不容易,仍抵御不住网吧的诱惑,一而再、再而三地往那个鬼地方跑,将父亲挣下的血汗钱耗费在那个无底洞里!直到最后,当大将从校外网吧凶猛厮杀5个小时后翻墙回宿舍的那一刻,才在无意中发现那令他为之愧疚和痛苦的一幕:只见父亲偎在一个墙角,身下垫着不知从哪里拣来的破纸箱。此刻,他正把身上的棉衣裹了又裹,而自己高中时的围巾,紧紧地缠在父亲头上——父亲听说儿子大将病了,就不顾一切要来看他,买不到座位票,又舍不得买卧铺,站了二十多个小时来到西安。为了省下住宿的钱,在大将的学校墙角下蹲了一夜……至此,一再犯浑的大将这才幡然悔悟,连夜把所有的游戏账号全部删掉。从那以后,大将再也没有进过网吧,再也不浪费一分钱。也就是从那天起,大将的生命旅程中,有了一个记账本,也开始把以前落下的学业一点点补回来。
《墙角的父亲》作为一个特别典型的打工文学文本,其最成功处就在于,作品塑造了一个苦难而善良的“父亲”。这二者可以说相得益彰,不可分割。光写苦难或者仅写善良,都不足以具备感动人的力量;而这二者的相加,却出现了阅读的奇迹。从道德伦理层面上论,父爱与母爱一样,是人世间最伟大、最无私、排除了所有杂念的爱。它可以说是单向度的,不计个人得失的。正如歌曲《父亲》所唱的:“想想你的背影,我感受了坚韧/抚摸你的双手,我摸到了艰辛/不知不觉你鬓角露了白发,不声不响你眼角上添了皱纹/我的老父亲,我最疼爱的人/人间的甘甜有十分,你只尝了三分……”以前,大将一直以为是爸爸命不好,没有享受生活的福气。目睹了那一幕以后,大将才知道,不是爸爸没有福气,而是他把福气全留给了他的儿子。父亲从17岁开始在冰库做事,一直做到“去年春天”因肝病离开了人世,总共给大将留下37万元的存款。都说母爱伟大,其实父爱又何尝不是如此?正可谓父爱如山。是的,父爱就像大山一样深沉、厚重;父亲是家中的顶梁柱。有父亲在,家就有了依靠。父亲,其实和母亲一样,始终默默地扶持着孩子一路成长,伴随着他走过生命中的每一道坎坷、每一段旅程。李玉在故事结尾所述发人深省:大将的父亲是这个世界很多贫困家庭里父亲的缩影,他有着深沉而又无私的爱。所幸的是,大将看到了“墙角的父亲”;但不幸的是,直到今天,还有很多的孩子想不到、也看不到“墙角的父亲”及其只是付出不求回报的爱----这就是好的打工文学的力量和价值所在,它给予人们的震撼与启示,是巨大的,也是持久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注公众号
QQ会员群

Copyright © 2021-2025 中企互动平台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相关侵权、举报、投诉及建议等,请发 E-mail:bztdxxl@vip.sina.com

Powered by Discuz! X3.5|京ICP备10020731号-1|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080号

关灯 在本版发帖
扫一扫添加管理员微信
返回顶部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