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楼主 |
发表于 2010-10-26 22:25:05
|
查看全部
李刚 你有几张面孔
昨天的《中国经济时报》关于河北大学车祸的报道,是迄今所看到的最全面、细节最丰富、现场感最强的报道;其中有关李刚和河北大学工商学院党委书记任国升的一些情节或细节,很让人震惊,更让人心寒。最寒心的应该是河北大学的学生和家长。
报道说,22日21时许,该报记者通过受害者家属获知李刚的联系方式,致电询问是否为李刚,并表示希望采访他本人。对方矢口否认自己为李刚,并且再三追究记者从何处获知其联系方式,并严厉告诉报记者:“等我查到你是谁,我要告你。”
是不是记者拨错了号码,打了另一个人的手机?哪怕对方是个地痞,最多骂句粗话,也不会厉害到要去查人,而且打错一个电话值得“告”吗?谁又有能力和权力让电信局配合他查人?李刚是保定市公安局北市区分局的副局长,有报道说他分管刑侦;一接记者电话就想到查人,很专业。
就在宣称要查人之前的几个小时,李刚还在中央电视台镜头前泣不成声,几度哽咽,还特地站起身来深深鞠了一躬,说是表示“深深的歉意”。有人说他是“作秀”,但是我还想眼泪是装不出来的,他毛病再多,总还是个人,人家被自己儿子撞死了,这点恻隐之心总是有的。谁知才过了几个小时,没有摄像机对着了,就换上这么一副面孔。那么,面对电视镜头时,他的眼泪到底为何而流?为何那么伤心?是为了被害者,还是为了别的?
《中国经济时报》记者多次要求采访保定市公安局等部门,但是该记者以及在保定采访的其他几家媒体记者均始终无法进入保定公安局,无法获得采访许可。这是可以理解的:接受采访,就要面对质疑,面对很多“为难”的问题,比如关于李刚父子名下5处房产的传言。即使尚待调查证实,也要有个承诺吧?即使是谣言,为了对李刚声誉负责,也应该明确辟谣吧?网上所曝5处房产,有具体得不能再具体的门牌号码和面积,要查证并不困难,但李刚本人和有关部门至今没有回应。
相形之下,李刚在央视露面,很难说是一次采访,除了李刚秀道歉,没有就案情、李刚的家教等有关问题的提问。有人指出,这是给了李刚一次危机公关的机会。
学校方面也令学生寒心。报道说,有记者就学校责任采访河北大学工商学院任国升书记时,任说:“我们赔偿什么?这是交通肇事,学校还是受害方呢。”该校门口竖有“校外车辆禁止入内”、“限速5公里/小时”的警示牌。发生了这样的惨案,学校至少有管理不严的责任。不反省、不向师生检讨自己的领导责任,反而把自己打扮成“受害者”,这样的学校领导,岂不令广大师生寒心!
《中国经济时报》记者在河大的采访经历,进一步证实了“封口说”。 该校武术协会成员向记者发来短信:“您好!刚刚得到消息,武协已经下了全体封口令。”还有学生反映,“在学校论坛里对于学校不利的言论大都被删了”,并且学校通过班级辅导员给目击者、学生打招呼要求不要接受采访,不要在网络上发表言论。有的同学拒绝接受采访后,又给记者发短信解释:“我们不是不想揭发,只是李刚在这的势力很大,我们学生不敢站出来。”李刚是保定市公安局北市区分局副局长,河北大学就在北市区公安分局的辖区内。
学校也安排了学生接受采访,可采访时有人“陪同”,如果不怕学生“乱说”,何必这样如临大敌?
一个学校正门、边门、后门加起来也不过三四个门,而上千名学生就有上千张嘴;大门是不会移动位置的,而学生是长着腿的——是管住大门容易呢,还是管住学生的嘴容易?容易管的没管住,不容易管的,处处设防,层层布岗。如果把管学生嘴巴的周到、缜密、处心积虑用一点到管校门上,还会出这样的事吗?但是,管理的力量为什么没有这样分配呢?确定管理重点的原则又是什么呢?也许这才是关键。(戎国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