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上注册!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央视网消息:“嗖……”一道完美弧线11.89米,锁定单位运动会铅球冠军,憨厚、敦实的冯辉站在领奖台上,充满生气、光芒耀眼。这一刻,正如无数次经冯辉之手装配完成的飞航产品,在天空中划过完美弧线后绽放的耀眼光芒。
冯辉是中国航天科工集团第三研究院239厂总装中心装配工,工作20年,亲历、见证航天产品总装集成的发展变迁
总装,顾名思义就是总体装配,是产品集成的最后环节,是将各零散部件拼接在一起的关键步骤。如果用电脑举例,就是“攒机”——将常人眼中杂乱无章的螺钉螺帽、电缆线头合成性能完备的高科技产品。
冯辉生于1981年,作为总装操作工进厂,今年已是第20个年头。20年一钉一线的钻孔、搭接,让他成为总体装配专业的专家级技师。“我参加工作的时候,每人只负责一道装配工序,或者装配金属结构,或者搭建螺钉、敷设线缆,再或者选择电缆测试。”
在同一岗位深耕细作20年的冯辉,已经轮转过各道工序。其间,他自学了产品结构力学知识,掌握螺钉螺帽铆合技巧;辅修了电路原理课程,熟稔敷设线缆方法,做到架设通电导线互不干扰。
每当接到产品图纸的一刻,冯辉的脑海中总能程序化地生成产品三维立体模型,每个零部件自动找正位置,自然而然地搭建成为智能化产品。
对于装配环节轻车熟路的冯辉来说,最艰难的环节莫过于交付前的“多余物”检查。航天产品精密度高,装配完毕,产品体内不允许出现“多余物”。出厂检验,产品中哪怕有一颗不小心遗落的螺钉,也只能整体拆卸重新装配。
“装起来容易拆下来难,二次装配会比第一次耗费更多时间精力”,提起这个,冯辉皱起了眉头:“我们计算过,即使结构简单的产品上也会有400余个不同的螺丝钉,每个螺钉的直径、长度相差不过1毫米,几乎无法用肉眼辨别。”
冯辉带领他的团队向外科医生借鉴经验,在“手术”前将400个螺丝钉分门别类,分层放在不同的格子里,每个产品的螺钉定额定量,形成单件配套物料盒。装配完成后,一旦发现少了一颗螺钉,就会重新检查当天的工作流程,因而有效地避免了“多余物”的产生。
“装配次数多了,400个钉,凭手感就能辨别出来。”冯辉笑着说。
悬浮的部件
今年突发的新冠疫情,无时不刻不牵动着总体装配人员的心。因疫情影响,前道工序滞后,逐次累加给总装带来巨大的进度压力。然而对产品质量精益求精的追求,更是要求总装工人以清醒的头脑、精细化的操作全力以赴投入工作。
5月,冯辉接手的项目上线以后,他就开始思考整体装配的完整流程。首先,产品划分模块分头组装,最后拼接合拢。最让冯辉担忧的就是合拢,因为它就像太空舱对接,一旦失败,就会面临产品报废、前功尽弃的局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