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发布新帖
查看: 726|回复: 1

传统文化在中国画创作发展中的应用探析

发表于 2020-10-8 15:26:53 | 查看全部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qkimagesmymsmyms202006myms20200618-1-l.jpg

一、中国画的发展

从原始社会的彩陶上已经可以看到纹样图案,不过那时的图案主要以实用装饰为主,装饰内容大体可归纳为几何纹、植物纹、动物纹和人物纹四类。另外,各地还出现了一些岩画和壁画。原始社会之后的奴隶制时代盛产青铜器,青铜器上的纹饰相较于彩陶上面的纹饰更加精美。之后出土的《人物龙凤图》和《人物御龙图》这两幅春秋战国时期的帛画,设色平涂,均以墨线勾描。从这两幅画上我们可以一窥楚文化的风采,如《人物龙凤图》里人物的衣纹服饰和人物造型,尤其是图中那位女性的细腰,证实了“楚王好细腰”的审美时风。汉代墓室壁画以及画像砖和画像石用流动的线条和块面的结合塑造对象,具有强烈的运动感,给人以气魄深沉雄大、韵味醇厚质朴之感。

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的发展和玄学的兴起对当时的艺术产生了深刻的影响。魏晋南北朝时期画家辈出,如:把屏風上面的墨点绘成苍蝇,让人误以为真的曹不兴;以曹衣出水闻名的曹仲达;巧密精思,用线细如蛛网而有遒劲笔力的卫协;以形写神,把中国绘画重要手段线描提高到一个新高度的顾恺之;继顾恺之之后用线“行笔紧细,气脉贯通”的陆探微;画龙点睛的张僧繇;等等。在这个时期,花鸟画开始兴起,山水画也逐渐地发展起来,虽然还是“人大于山,水不容泛”绘画的表现,但已经开始脱离稚拙的阶段,给后世的绘画发展以重大的影响。

到了隋唐时期,国家安泰,社会文化空前繁荣,这一时期的作品给人一种生机勃勃的时代气息。人物画和道释壁画继先代之长而加以发扬,山水画也开始从人物画的背景里逐渐脱离出来,慢慢开始划分出了青绿山水、金碧山水和水墨山水。花鸟画也开始脱颖而出,继山水画之后以独立的姿态登上画坛,开花鸟画兴旺之先河。在这个时期,不管是山水画、人物画,还是花鸟画,都出现了很多艺绝当代的大师和许多不朽的名作。在这三科绘画方面出现了以阎立本、吴道子、张萱、周昉等为代表的人物画家,以展子虔、李思训和李昭道等为代表的山水画家,以及以薛稷、边鸾、曹霸、韩干为代表的花鸟画家。他们的画分别体现了盛唐、中唐、晚唐三个时期的艺术成就和审美特征。

五代两宋时期,山水画家们师法大自然,根据不同地区的山川地貌、气候特点创造了许多不同风格的绘画技法,如皴、擦、点、染等技巧;人物画方面出现了以梁楷为代表的减笔人物画法;花鸟画方面产生了以黄家富贵为代表的黄筌和徐熙野逸这两种截然不同的风格。在宋代随着画院的兴起,在“格物致知”思想的指导下,画院要求画家们对物象做细致的观察,将其造型准确地描绘出来,这个时期的绘画写生能力大大增强。

到了元明清时期,文人画开始兴起,水墨写意花鸟画也得到了发展,文人士大夫成为了画坛的主流,民间绘画沛然兴起。随着文化、经济的发展,民间通俗文学空前繁荣,渐渐和绘画艺术有了联系。画家集诗书画印为一体,用笔墨抒发心中意趣,这时的绘画已经不单单只是图画而已,郑板桥就对人们说过看他的画要“莫当图画看”。可见中国画是随着我们国家文化的历史长河而慢慢发展起来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0-10-8 15:27:13 | 查看全部
二、中国画笔墨的艺术表现形式

(一)用笔

通过对中国画的笔墨技法进行分析可知,用笔技法与书法技法具有一定的类同,主要分为起笔、行笔、收笔三个阶段,对笔力与行笔的速度要求非常高。优秀的画师可通过简单的笔墨创作,增强画作的空间感、动态感。

1.起笔

画师进行中国画创作时,起笔非常重要,起笔的技巧把握直接影响到后续的绘画创作效果。通过画师的起笔,则可以窥探出画师的性格与思想高度。在起笔时,应当做到与书法起笔一致,将用笔之道暗藏于笔墨行迹之间,使得画作创作自然流畅,为后续绘画奠定坚实基础。

2.行笔

行笔是笔墨创作的重要环节,画师行笔时应当根据画作的构思进行描画,控制笔锋与笔力,使得笔墨表现出不同的艺术效果。在行笔过程中,画师应当注意笔墨的艺术表现形式,合理使用行笔的技巧,使得画作的空间布局与景物衔接更加合理有序,提高画作的艺术观感。

3.收笔

收笔是中国画笔墨创作的尾声,在收笔时应当进行回锋处理,类似书法创作,在最后收笔时进行反方向的收回,使得画作整体自然简洁,不存在笔墨拖沓的情况,确保中国画的最终创作效果。画师进行中国画创作时,要对画作的整体构思了然于胸,灵巧运用不同的笔法技巧,使得绘画的线条更加流畅,体现出画作的神韵[2]。

(二)用墨

中国画笔墨的艺术表现形式,不仅注重对“笔”的运用,同时对“墨”的要求同样非常高。墨色可以直接表现出画作的神韵与文化内涵,不同的墨色可以表现出不同的艺术效果。

中国画的用墨,需对墨色进行精准的调制,再加上墨色与笔法的有效结合,使得画作的明暗虚实得到强化,给鉴赏者更多的艺术想象空间。通过对中国画的用墨进行分析可知,主要的墨法有泼墨、积墨、破墨、蘸墨等。

1.泼墨

画师运用泼墨技法创作时,核心突出“泼”的运用。画师对画作进行整体构思布局,并明确相关泼墨的平面位置,利用大笔头进行泼墨处理,进而得到预想的创作效果。

运用泼墨技法,可得到很多神来之笔,因为在“泼”的过程中存在很大的不确定性,将产生一种无法预想的用墨特点。画师可基于泼墨的实际效果进行绘画创作,以呈现出更为完美的艺术效果。泼墨技法的运用,要求画师具有非常高超的绘画能力,能够熟练地驾驭该种用墨技法。

2.积墨

积墨技法,即画师利用墨汁进行逐层点染,使得墨色逐渐显现,主要用于浓墨与淡墨之间的绘画区域。如画师进行花草山石创作时,为突出花草的主干与虚实效果,就可以利用积墨技法,表现出更好的墨色效果。

3.破墨

破墨技法,即利用两种不同的墨色,在墨色未干前进行重叠交叉使用,由于墨色的配制不同,可以得到墨色互相渗透掩映的效果,给鉴赏者以独特的欣赏感受。为增强画作的神韵与艺术性,画师运用该技法时,需依据中国画的实际创作要求选择不同的破墨技法,如淡破浓、浓破淡等[3]。

4.蘸墨

蘸墨技法,即画师利用画笔对墨汁进行蘸取,并利用画笔进行绘画创作,由于画笔的墨汁会逐渐减少,因此呈现效果也不同。通过画师的灵巧运用,可凸显出画作的平面观感与立体效果,增加画作的整体艺术感染力。

(三)传承

何为中国画的笔墨?基于狭义视域解读,主要是中国传统绘画创作的一种特殊技法;基于广义视域解读,则是笔墨效果的一种自然体现。在笔墨文化传承下,笔墨遵循一定的艺术审美意趣,利用不同的表现技法进行创作。在相同的审美视域下,才可解读出中国画笔墨的艺术表现形式。

通过对中国画的笔墨特点分析可知,笔墨的艺术表现形式源自于书法艺术,通过笔墨的艺术加工,形成独特的笔墨艺术创作技法。在中国画的艺术审美视域下,画作的意境与神韵始终是主体审美的反映,意境即画作呈現出的艺术想象空间,而神韵则是画作独特技法下,对事物原生态的艺术加工,因此意境与神韵承载的是中国画的文化底蕴。

通过对中国画笔墨艺术表现形式的鉴赏剖析可知,笔墨创作中包含着中华传统文化,折射出古代中国的哲学思想。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注公众号
QQ会员群

Copyright © 2021-2025 中企互动平台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相关侵权、举报、投诉及建议等,请发 E-mail:bztdxxl@vip.sina.com

Powered by Discuz! X3.5|京ICP备10020731号-1|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080号

关灯 在本版发帖
扫一扫添加管理员微信
返回顶部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