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马上注册!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当代花鸟画创作态势探究
2020-09-12 14:14:48 美与时代·美术学刊 2020年6期
龚铃惠 苏云龙
摘 要:第十三届全国美展中国画展区的花鸟画整体呈现出蓬勃向上的精神风貌,且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求发展求创新,大有工笔和写意结合的创作态势。这样的创作态势将持续引领艺术家创造更具时代感的花鸟画作品。
关键词:第十三届全国美展;当代花鸟画;意境;兼工带写
全国美术作品展览自第一届开始,对中国绘画艺术创作就起着引领的作用,它是当代中国最具影响力的美术展览,它的创作态势直接引领中国绘画的发展。第十三届全国美展中国画展区于2019年9月份在山东济南拉开序幕,本次展览最终入选国画作品604件,花鸟画作品入选578件。此次美展入选的花鸟画作品创作态势主要体现为:乘物游心的意境传承、妙裁出新的构图取样、兼工带写的诗意呈现、蓬勃向上的时代格局。笔者所探得的第十三届全国美展花鸟画的创作态势,虽不尽谨严确切,但旨在为中国花鸟画的创作提供一点借鉴,更好地弘扬中国花鸟画,创造出真正具有时代感的花鸟画作品。
一、乘物游心的意境传承
我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文化底蕴深厚,中国古代哲学看似朴素平淡却又玄妙无极。庄子在《人间世》里有言:“超然世外,欲乘物以游心,逍遥驰骋,必先了悟宇宙之真谛,才能至上善若水,利万物而不争,下百川,因容而深邃之境界。”“乘物以游心”是《人间世》中的一个重要思想,值得分析。此“乘”字应与《逍遥游》中“乘天地之正”句中的“乘”一样,意为“顺”,“游心”则是个形象化的说法。“乘物以游心”即随任事物之变化。所谓“乘物”就是把握自然的规律和法则,唯有亲近自然,顺应自然,才能够“游心”。“乘物以游心”是一种借助外物而不受制于物、超然物外而心志逍遥的理想境界。这种亲和文化所包含的“物我同一”的哲学思想,为中国古代美学奠定了哲学基石,指导着近千年来的绘画实践,代复一代,一脉相承,直至今日。饱览第十三届全国美展的花鸟画作品不难发现,中华民族这种“乘物以游心”的诗意境界始终是中国画的灵魂。元人汤垕在《画鉴》中有言:“盖花之至清,画者当以意写之,不在形似耳。”这大概是指天然花卉本身就很美,绘画不应当过于追求形似,重要的是要传达意趣和追求意境,这样才能令观者兴趣深远。物与情的交融体悟,形之于笔端即为绘画,在这些作品中体现得淋漓尽致。例如本次美展中罗喜东的花鸟作品《仙湖之歌》,欣赏此幅作品,仿佛置身于清晨根盛叶茂的榕树下,晨雾缭绕,绣眼欢歌,群鹭游弋,整幅作品洋溢着浓烈的诗情,具有很高的文化价值和艺术价值。逸仙湖的美景是画家在创作时所凭借的外物,它的美使画家爆发创作灵感。这种灵感并不是对逸仙湖不加分辨的客观描绘,而是在观物之“天性”、师法自然的基础上移情入景。淡雅丰富的色调,闲雅恬淡,产生出一种意蕴无穷的艺术效果。再看美展中李恩成的花鸟画作品《芳华》,画家以水墨造境,描绘的是广袤原野里自由生长的平凡花草。生机勃勃的野花野草是艺术家作画所凭借的外物,水与墨交融碰撞在宣纸上产生的意蕴是画家对物的笔墨驾驭,涉笔成趣,画面饱含浪漫恣肆的生命意趣,正如最美的年华。有关于乘物游心意境传承的创作在十三届全国美展中还有很多,例如王易霓的《风动荷香》、董喜春的《家园·春》、李凤龙的《家园新韵》、鲍守刚的《神密园》、黄勇的《绿野清波总关情》、林蓝的《梦·澳门·1999》、杨娜的《蔷薇风细一帘香》等等。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