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楼主 |
发表于 2020-10-8 15:34:55
|
查看全部
二、民族文化空间中的精神隐喻
21世纪以来,杨斌的油画创作风格发生了一些显著的变化,他从少数民族人物画创作向意象性的风景画创作和场景式的风景人物画创作转变。人物被置于神秘而广阔的自然场所之中,鼓楼、风雨桥、吊脚楼等民族建筑成为他油画中重要的象征符号,同时也是他表达个人体验与民族记忆的载体。这些自然景物、人物和建筑所构成的画面空间,可以被视为一个“场所”,这里是渗透着某种精神的环境。场所代表和映射了其居住者和其他人的观点和视角,同样也包含隐喻和象征意义,这种意义比特定地形景观或建筑式样的表面形貌更为深刻。社会改造着场所,赋予其记忆、历史和符号意义,也在外观上改变着它们[2]。社会环境的变化使得最能够体现传统民族文化空间的原始农耕文明景观正在逐渐消失,而艺术家在画面中所要表达和揭示的,正是蕴藏在这些民族自然景观、建筑样式和民族风情背后的更深层的民族精神。这既是对于即将消失的民族文化传统图景的一种追忆,又是对于图像化时代不断变幻的当代艺术思潮的一种反思。
近年来,杨斌的油画创作主要集中于对黔东南地区侗寨风景和人物的描绘,呈现出显著的地域性特征。他将南方潮湿的空气、幽静的山谷、多云的天空和灿烂的晚霞、劳作的人们等元素在画面上进行组合和重构,创造出他心中理想化的精神图景,表现这个让他感到快乐、让他驻足和沉思的地方。在《秋实》一画中,巨大的禾晾和画面下方的女孩构成了画面的主要意象,表达了人与自然相互依赖、和谐共生的关系。在表现手法上,杨斌有意回避过于张扬的笔触和表现主义手法的描绘,运用多层综合技法通过色层的不断叠加和覆盖,在笔法上通过泼洒、刮擦、点绘等方式,很好地营造了画面的光线和空间氛围。那些围绕着建筑物的雾气、阳光,画面中正在梳妆、休息或劳作的人们,将我们带入一个真实而又虚幻的境地。这画面中所发生的一切,正如过去漫长的历史一样在不断地变幻和消失,画家成为这个变化的时代的见证人和记录者。在杨斌的油画上,地域性特征只是他用来构筑画面的基本要素,而画家真正想传达的,是他的当代意识和当代精神,饱含着画家对当下社会现实的理性思考。
当民族元素作为视觉符号在画面中成为民族精神的象征时,由色彩和线条所构成的画面才能获得一种内在的统一性,画家用油画语言创造了一个新的世界,现实因素只不过是他获取形象资源的参考而已。在《侗乡组画之九》一画(图3)中,处于空旷的山野之中的侗族建筑掩映在丛林之中,木结构房屋和自然山体的斑驳而苍茫的肌理效果在画面中形成同构,作者运用明亮的暖灰色调构筑他的画面,表达出自然亘古久远的意象。杨斌在油画语言上的探索和追求,更多地致力于拓展民族题材油画的表达维度。在画面构图和空间处理上,他运用狭长的竖构图方式,通过疏密对比、画面中大面积的留空等手法上,以一种中国山水画中的“远观”的视点[3],将古老建筑的历史感和人们活动的痕迹融入巨大的自然空间之中,营造一种凝重而宏大的意象,传达出特有的民族文化空间中的场域精神(图4)。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