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马上注册!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随着新冠肺炎疫情对世界各国影响的持续,接种新冠疫苗成为越来越多人的免疫希望。截至9月9日,全球已有9个新冠疫苗研发项目进入Ⅲ期临床试验,还有一批项目即将结束Ⅱ期临床试验。这些项目构成了新冠疫苗研发的第一梯队。

智飞生物实验室内,研发人员在做实验。(智飞生物供图)
在这些项目背后的企业或机构中,有一家重庆企业的身影。这家企业便是智飞生物。
疫苗研发投入大、周期长、风险高,竞争激烈。作为一家民营企业,也是唯一一家研发新冠疫苗的渝企,智飞生物是什么来头?它为何有底气踏上新冠疫苗研发的赛道?
什么来头?
代理起家,做成“民营疫苗第一股”
高投入、高风险,构筑起生物医药行业令人望而生畏的行业壁垒。创立于2002年、几乎是白手起家的智飞生物,一度经历困境。
“创业之初,智飞最大的困难就是缺钱。”智飞生物董事长、总经理蒋仁生回忆起创业的日子,感慨万千。无奈之下,他只好卖掉自己的房子,搬到集体宿舍。他暂时放弃自主研发,走上代理疫苗的路子。尽管如此,他依然为公司定下了“社会效益第一”的宗旨。
蒋仁生医学科班出身,又在防疫站工作过。2002年,得益于临床医学和流行病学知识积累,蒋仁生判断C群脑膜炎未来可能出现,便与兰州生物制品研究所签订了A+C群脑膜炎多糖疫苗代理协议。当时,这款疫苗只有该所能够生产,但并不被市场看好。
“干疫苗这一行,要凭良心。”蒋仁生说,没有人愿意看到疫情暴发,但需要有人为潜在的风险准备好疫苗和渠道。
2005年,C群脑膜炎在部分省市出现,智飞生物卖出2000多万支疫苗,助力疫情防控的同时,也为企业发展赚到了第一桶金。
此后,依靠代理业务的扩张,智飞生物逐步建立起了覆盖全国300多个地级市、2600多个区县的销售网络,并通过专职区域经理和冷链物流实现与3万余个接种点的无缝链接。
凭借强大的销售网络、可靠的冷链物流,从2011年起,智飞生物陆续赢得了国际医药巨头默沙东23价肺炎疫苗、4价/9价宫颈癌疫苗等五款产品在中国的独家代理权。
2017年到2019年,伴随宫颈癌疫苗等产品的火热销售,智飞生物年营收从13亿元升至106亿元,2020年上半年又实现营收同比增长约39%。
截至9月16日收盘,智飞生物市值达到1998亿元,稳坐国内民营疫苗企业头把交椅。
技术够硬吗?
代理反哺研发,“曲线救国”练内功
疫苗研发终究是个“技术活”,没钱做不成,有钱没技术也做不成。靠代理起家的智飞生物,真的拥有自主研发疫苗的技术吗?
“代理业务的确为智飞贡献颇多,但智飞的策略恰恰是以代理反哺研发,练‘内功’。”蒋仁生介绍,当初选择做代理,其实是为自主研发积累资金等各方面条件。自研的“功课”,智飞生物并没有落下。
2003年,智飞生物创办北京智飞绿竹生物制药有限公司,致力于细菌性疫苗、基因工程疫苗、病毒类疫苗三个方向的人用新型疫苗研发和生产;2008年,智飞生物完成对龙科马的并购重组,围绕结核病防治进行了一系列自主创新;2015年,蒋仁生又与智飞生物联合投资重庆智睿生物医药产业园,进军治疗性生物医药研发制品领域。
目前,智飞生物拥有600余人的研发团队,参与20余项国家和省部级科研攻关,自主在研项目达28项。
2008年,智飞生物A+C脑膜炎疫苗开始部分自产,同时自产的还有ACYW135群脑膜炎球菌多糖疫苗,代理反哺研发的决策成效初显。
此后,智飞生物多款自研疫苗陆续问世。其中,2014年上市的AC-Hib三联疫苗将三种疫苗功效合而为一,可减少注射次数,降低接种者的时间和经济成本,一度独占市场。目前,智飞生物正对该产品作进一步升级换代。
今年3月,智飞生物自研的“母牛分枝杆菌疫苗”(结核感染人群用)完成技术评审,上市后将为我国结核病防治贡献力量,市场潜力巨大。5月10日,重磅新品“宜卡”(结核病诊断产品)正式获批上市,投产后预计年产值可达20亿元。
“以代理反哺研发,研发和市场相互促进、相互转化的循环机制,加速了疫苗从研发到实现市场价值转换的进程,形成了智飞生物独具特色的核心竞争力。”蒋仁生说。 |
|